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智能时代,安全不能“掉线”
  ■江德斌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餐厅送餐机器人凭借智能化配送、降低人力成本等优势,在餐饮服务场景中广泛应用。送餐机器人若是在执行送餐任务时撞伤人,责任应由谁承担?日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餐厅送餐机器人撞伤3岁幼童引发的身体权纠纷案件,最终判定餐厅承担50%的赔偿责任,而监护人因疏于看护亦需承担同等责任。该案为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应用敲响了警钟。(7月7日《人民日报》)
  在本案中,餐厅使用送餐机器人,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但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运行仍存在风险。法院认定餐厅未尽到充分的安全保障义务,如未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未优化机器人运行路线等。这表明,企业在引入智能设备时,不能仅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潜在的安全隐患,应充分考量设备运行风险,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这起案件看似简单,却反映出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应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设备如送餐机器人、智能安检设备、智能巡逻车、无人快递车等在公共场所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了隐私泄露、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事故,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未雨绸缪,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相应的智能设备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并努力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显然,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在各个领域,都会见到大量的智能设备,与此同时,这些智能设备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仅是正面的,还可能带有一些安全隐患。技术可以“迭代升级”,但安全必须“未雨绸缪”,为了保护大众的安全,亟需及早强化技术监管,完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智能行业需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比如强制配备高精度传感器、限制运行速度等,确保设备在投放市场前通过严格的安全测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智能设备在公共场所应用的监管,明确智能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以及事故责任认定等内容。同时,要加大对智能设备安全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构建完善的全流程智能安全监控体系。
  科技发展的初衷是服务人类,而非制造风险。无论是企业、监管方还是公众,都需坚守“安全不能掉线”的底线思维。唯有技术、责任与监管同步“在线”,智能时代才能真正实现高效与安全的双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