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医保个人账户岂能成药店“唐僧肉”
  ■王志顺
  药店“阴阳价”现象,其本质是药店将制度成本向参保人转嫁的短视行为。医保结算周期长达1-3个月,加之2%-3%的手续费,部分定点药店便通过抬高医保支付价来缓解资金压力。这种“成本转嫁逻辑”看似顺应市场规律,实则严重背离医疗保障制度的初衷。
  药店享受着医保定点带来的客流红利,却拒绝承担制度运行的必要成本,而将经营压力转化为对职工医保资金的变相侵占,这种“两头通吃”的做法,凸显出部分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更令人警醒的是,某些药店甚至以“个人账户的钱不用白不用”为由诱导消费者,将医疗保障异化为牟利工具,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正逐渐削弱医保制度的公信力。
  医保个人账户的特殊属性,使得这种价格欺诈具有更深层次的危害性。尽管账户资金来自个人缴费,但其本质仍是医保基金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财政属性。药店通过抬高医保支付价格套利,实际上是在蚕食全民医疗保障的蓄水池。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令人忧虑:当参保人反复经历“刷卡更贵”的消费体验后,大量资金将沉淀在账户中。据统计,我国医保个人账户年沉淀资金已突破千亿规模,而群众就医负担却未见明显减轻。这种资金“沉睡”与“流失”并存的荒诞局面,充分反映出监管机制的严重滞后。
  从制度层面审视,此现象暴露出三个深层次问题:一是医保定点药店的准入退出机制存在漏洞,重准入轻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医保支付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缺乏有效的比价和约束机制;三是违规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药店“阴阳价”现象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医保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复杂生态。表面看是价格问题,深层则是制度问题,本质上是利益分配问题。当邓女士拒绝为26元的医保价买单时,她捍卫的不仅是个体利益,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医保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公信力建立在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的基础之上。如果放任部分机构将医保资金视为“唐僧肉”,最终损害的将是全体参保人的根本利益。
  守护“救命钱”,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也需要每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监管部门应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价格欺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医保定点机构应恪守契约精神,摒弃短视的套利思维;参保人则应勇于对违规行为说“不”。唯有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让每一笔医保支付都在阳光下运行,健康中国的基石才会更加稳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