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周刊
标题导航
医保卡岂能成为“套利卡”
医保个人账户岂能成药店“唐僧肉”
药店岂能沦为价格游戏的操作场
医保监管该对“阴阳价”乱象出重拳
安全降温,从认清风险开始
智能时代,安全不能“掉线”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降温,从认清风险开始
■苑广阔
炎炎夏日,驱蚊花露水、降温喷雾、杀虫剂等产品使用频繁。然而,这些消暑神器若使用不当,会出现不小的风险。7月4日,南宁市消防救援支队通过一组实验直观展示上述产品的安全隐患,提醒市民正确使用。(7月7日《南国早报》)
杀虫气雾剂遇明火瞬间形成火舌,降温喷雾使衣物迅速燃烧,密闭空间内喷雾导致爆燃……这些看似平常的夏日用品,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安全隐患。在高温天气持续侵袭的当下,南宁消防部门的这组实验给公众敲响了警钟——追求清凉舒适的同时,必须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
现代生活中,各种“消暑神器”层出不穷,从传统的花露水、清凉油到新型的降温喷雾、冰感湿巾,商家们不断推出所谓的“黑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标榜“瞬间降温”“持久清凉”等功效,却鲜少在醒目位置标注其化学成分及潜在危险。南宁消防的实验揭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实:许多降温产品含有乙醇、丁烷、二甲醚等高度易燃物质,一旦接触明火或在密闭空间积聚,极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这些“消暑神器”的夸大宣传。网红博主们演示着“三秒降温”的惊艳效果,却只字不提安全事项;电商平台上“夏日必备”的营销话术铺天盖地,产品风险提示却需要放大镜才能找到。在这种氛围下,消费者很容易形成“便捷至上”的使用习惯——在车内密闭空间大量喷洒、靠近火源使用、随意存放等危险行为屡见不鲜。南宁消防模拟的车内爆燃实验,正是对这种日常行为的严厉警示。
面对这种情况,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势在必行。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成分标注管理,强制要求易燃警示标识达到足够醒目程度;对商家来说,应主动履行安全告知义务,不能为追求销量而淡化产品风险;媒体和社交平台则应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纠正片面宣传。但最重要的,还是每位消费者自身安全意识的觉醒——购买前仔细阅读成分说明,使用时严格遵循安全指引,存放时避开高温火源。
古人消暑,多用蒲扇轻摇、凉茶慢饮,虽效率不高,却胜在安全稳妥。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任何便利都不应以安全为代价。在这个夏天,让我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清凉,又保持对风险的清醒认知。安全降温,从认清风险开始,从改变每一个危险习惯做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安度炎夏,远离那些隐藏在清凉背后的危险火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