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田磊
在铜仁市万山区的旺家社区,“英姐”这个称呼,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位居民的心……“英姐”是省人大代表,旺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英,从思南县大山深处的脱贫户到省人大代表,她用五年时间将搬迁群众的心焐热,成为旺家社区1.8万搬迁群众的贴心人。
从搬迁户到“当家人”
2018年的夏天,何英从思南县搬迁到万山区旺家社区,从一名农村妇女变成了一名新市民,从一名建档立卡户变成了一名社区“管家”。
为迅速摸清社区基本情况,上任第一天,何英就怀揣着笔记本,开始逐户走访。在高温炙烤下,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但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了37户家庭的困难:留守未成年人无人看管、老人不会使用电梯、某对夫妻因琐事吵架……
“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长得先摸清家底。”何英带着社区干部们用三个月时间跑遍了62栋楼,他们用最“笨”却最有效的办法,手绘出详细的社区“民情地图”:红色标注留守老人,黄色标注残疾人家庭,绿色标注待就业劳动力。这套“土办法”后来升级为“党支部+网格员+楼长+十联户长”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一本“活台账”,大到家庭主要困难,小到老人的饮食喜好、孩子的心理特点,都被详细记录。
2021年4月的雨夜,辖区派出所打来电话:高速路口有位听力障碍老人迷路。何英盯着手机里老人模糊的照片,突然想起3栋2单元的王大爷常穿同款蓝色布鞋。她抓起手电筒冲下楼,并迅速在网格群里发了条语音:“各楼长注意,排查蓝布鞋老人!”282名联户长联动,半小时即为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将其平安送回家中。
编织就业“幸福网”
旺家社区的清晨,总是在楼下微工厂的缝纫机声中悄然来临。在6000平方米的厂房里,吴某正坐在轮椅上,熟练地给朱砂吊坠穿绳,胸前的“车间组长”工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年前,吴某还在为生计发愁,如今每月能有3200元的稳定收入,“多亏了英姐,把工厂开到了家门口!”吴某感激地说。
何英深知,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就业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不辞辛劳,多方争取,成功引进服装、朱砂加工等方面8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打造出“楼上住人、楼下上班”的微工厂模式,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就业。
为更好地把传统的“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何英带着留守的妇女姐妹把毛线花变成“网红产品”。2023年底,全国妇联领导来到旺家社区调研,看望搬迁群众。何英带领姐妹们钩织的一束“巧手兴旺家,共圆中国梦”毛线花束,如今被陈列在中国妇女博物馆,成为了旺家社区搬迁群众创业的象征。
何英还针对社区零散农民工就业问题在社区探索创设“零工驿站”,对外承包项目,一方面聚焦社区产业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以民为本,为社区零散劳动力搭建一个就业平台。2023年,旺家就业率就达到95.4%,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2人以上就业,同年7月,旺家社区被评为“全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让异乡成为温暖港湾 每周三下午,旺家社区留守未成年人的“四点半课堂”,12岁的玲玲趴在桌上写作业,社区志愿者、“代理老师”坐在旁边轻声辅导。这个父母在外打工的女孩,曾因成绩下滑躲在被子里哭,如今却在作文里写道:“社区老师的手比妈妈的还要暖。”
作为体量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解决空巢老人照料难、留守孩子看管难、妇女作用发挥难问题,一直都是何英努力的方向。对应这“三难”,何英想出“三个代理”的法子:让党员当“代理儿女”,每周陪老人吃饭、帮着收拾家务;招募教师志愿者做“代理老师”,在“四点半课堂”辅导作业;社区干部化身“代理家长”,定期走访留守家庭。
为解决社区老龄化日益凸显的餐饮难题,何英积极争取民政项目,还打造了“旺家老年食堂”,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低价、营养的餐食,以实际行动铺就幸福养老路。
“英姐来帮忙”工作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何英办公桌上,那一摞厚厚的“民情日记”总是记着排查电路隐患、高空抛物这样的“小事”……
“每天这样忙碌,累吗?”当有人这样问何英时,她总是微笑着回答道:“当看到大家满意幸福的对我笑时,一切都很值得!”她的回答,铿锵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