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李世瑶:让贫瘠土地“瘦土生金”

  ■通讯员 陈胜林
  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位于乌蒙山腹地,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上,一位村民用己所学为种、智慧为犁,脚踏泥土把实验做在自家地里,让成果种在群众“心间”。
  从小立志走出大山,到9年前学有所成,又毅然回到大山、扎根大山、服务大山……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山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一名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用知识改变家乡
  “周围人都说我读书读傻了,千辛万苦从大山出去,最后又回山里种地!”面对亲友们的质疑,李世瑶只是笑笑。
  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海拔较高,常年气候冷凉,传统农业效益始终不佳。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想努力去改变这低效的现状……
  然而,在李世瑶看来,走出大山在外求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又回到大山让家乡摆脱贫困。
  李世瑶告诉笔者:“比起外面优厚的待遇,故乡的水土和父老乡亲养育了我,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让大家都过上幸福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免费开展项目培训
  如何在贫瘠的喀斯特土地里,将诸多优秀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换为实际经济收益?这成了李世瑶的奋斗目标。
  在平凡的耕作岗位上,起好步带好头,切实助力群众增收,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这成了李世瑶的履职动能。
  他通过六盘水市钟山区农业科技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持续开展政策宣讲和技术培训。向群众科普农业知识、传授农业技术及成熟经验。为50余户村民提供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向1000余名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对双戛街道105户精准脱贫户进行农业“短平快”项目培训等。
  为示范和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运用,2019年,李世瑶带领农民成立了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十来年的草莓基地,积极探索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的模式。2024年,合作社发放的务工工资超80万元,年用工达3000余人次。
  此外,他还坚持在建言献策上做文章,通过走访、座谈、调研广泛汇集群众意见建议,提出“加大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在基层的运用、优化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代表建议20余件,并获得国家和省级办理答复。
  随着李世瑶的不断努力,真正实现了让贫瘠土地“瘦土生金”,管用的“招数”被当地群众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草莓博士”。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六盘水钟山区的传统种植模式绝大部分为一年一熟,经济效益较低。回乡之初,李世瑶搭了一个小温室,进行农业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将成果传授给当地村民。
  通过品种筛选、高山育苗和种植技术优化,开展“草莓+西瓜”集约化轮作种植和高海拔地区“鲜食玉米+马铃薯”套种等试验,培育出适应六盘水独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的应季西瓜和草莓,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效。
  他因地制宜,在草莓种植上下功夫,制定错峰上市策略,整合有利水、土资源,补齐短板,以草莓产业为核心,陆续引入30余个优质草莓品种,并在种植模式上不断探索突破,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他还坚持高温堆肥、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的果蔬不仅品质好,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以上,提高肥效一倍 以上,打通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向良种良法要效益的路子。
  几年来,在科协、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共引进、种植和试验上百个作物品种,筛选出数十种效益更高、更适宜六盘水土壤及气候的新品种。
  心中有梦,脚下方才有路。履职的3个年头里,李世瑶不仅“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带着农民赚”,将论文书写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努力为全国丘陵山区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