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交安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国内
第08版:文艺
标题导航
缩短服务半径 不变为民初心
独山县法院开展特殊学生风险研判评估
图说新闻
画好未成年人保护“同心圆”
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警示教育活动
荔波县法院甲良法庭实现“一次有效调解”促推“一揽子解纷”
当事人行动不便 法官上门调解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缩短服务半径 不变为民初心
——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司法所“嵌入”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
■记者 姚强
4月初的遵义,暮春暖阳铺满街巷。68岁的李老伯紧紧握住遵义市红花岗区司法局老城司法所所长王斌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多亏你们及时上门帮忙,不然我和租户的纠纷还得折腾去法院,费时又伤神!”
这是老城司法所“嵌入”基层服务的生动写照。2024年底,老城司法所将办公地点从街道驻地迁至红花岗社区、1935商圈核心区域。司法所“前移一公里”的举措,让司法服务下沉,像李老伯这样的居民或商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服务零距离”,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可。
矛盾调解“零时差”
几天前的一个深夜,正下着雨,一对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爆发激烈争吵,惊动四邻。老城司法所专职调解员谭晓刚、李建国接到电话后,披上雨衣直奔现场。
“吵架伤感情,不如坐下来聊聊孩子的未来。”谭晓刚边安抚情绪边倾听双方诉求。他从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到家庭教育责任,3小时后,夫妻俩终于达成共识,红着眼圈握手言和。
70岁的黄老太与闺蜜无话不说,一年前,两人因一笔购买金融产品投资失败后,闹起了矛盾,黄老太坚持这钱是借款,闺蜜却称是两人共同投资行为。老城司法所安排调解员及时介入,根据双方说法与提供的相关证据,确认该笔资金属黄老太借资给闺蜜。
同样高效的调解也发生在1935商圈。商户与租户因退租纠纷争执不下,司法所和社区工作人员10分钟内赶到,厘清责任后,当场拟定调解协议,双方签字和解。
“以前调解要跑司法所,现在调解员就在‘网格’里,一个电话上门,服务马上到位!”商户老板连连点赞。
老城司法所通过“嵌入式”服务,将10名调解员纳入社区网格,实现纠纷“发现—介入—化解”闭环处理。今年以来,调解周期缩短40%,成功率高达98%,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格,矛盾不过夜”。
普法宣传“家门口”
“保健品退货纠纷能起诉吗?”“网购衣服过了七天还能退吗?”“促销商品故障能否要求更换?”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老城司法所联合南门社区、市场监管局老城分局等单位,在纪念广场举办“法治消费”专题普法活动。居民们围在法律咨询台前踊跃提问,各类消费维权问题此起彼伏,工作人员逐一认真记录,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专业解答,确保每位咨询者带着疑惑而来、收获答案而归。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老城街道各社区已是常态,每月都在举行。
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老城街道下辖纪念馆、红花岗等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万余人,具有老年居民集中、新市民群体庞大,以及邻里、商居、商户间纠纷易发的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老城司法所协同社区创新构建“嵌入式”普法体系,让法治宣传融入市民生活中。
每月一次的主题普法活动中,“法治宣传入户”小分队走进居民家中,“小巷普法长廊”用漫画故事解读热点法律问题,“小院微课堂”利用茶话会、广场舞间隙开展互动普法。这些接地气的形式,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转化为居民身边的鲜活案例,让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现在居民看到司法所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拉着我们聊家长里短。”王斌介绍,通过持续推进“浸润式”普法,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居民开始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暖心服务“送上门”
老城司法所走访发现,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0%,其中不少人因腿脚不便或视力度低面临“办事难”。
自今年1月该司法所“嵌入”社区以来,启动“银发护航”行动,联合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推出“上门服务清单”,涵盖遗嘱见证、委托代理、法律援助等12项内容。
腿脚不便的王奶奶想帮儿子办理房产过户,但儿子在国外无法回国,按规定需办理涉外委托公证。在司法所多方协调下,相关工作人员带着设备上门,经过网络连线,1小时不到就完成材料审核和视频见证。
“以前,这样的事会跑好多趟好多部门,现在司法所把服务送到床头,真是太好了。”王奶奶感激地说。
这并非个例。捞沙巷刘某、蒋某两商户,门对门做生意。双方因客流量问题发生矛盾纠纷,4年之间多次报警。街道综治服务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街道调解委会联动,多次实地走访,梳理出争议焦点,核实证据资料和相关情况,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半个月反复调解,两家商户“心锁”逐渐被打开,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矛盾得以化解。
目前,老城司法所已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76次,帮助解决赡养纠纷、房产继承等问题42件,同步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回访机制,确保“服务一次、保障一生”。
社区治理“添底气”
2024年底,老城司法所辖区内一典型老旧小区因乱停车、卫生差、邻里关系不融洽等问题,让社区工作人员及业主们头痛不已。
在老城街道办牵头下,老城司法所、南门社区等多部门参与共治。司法所组织居民代表学习《物业管理条例》,指导成立临时自治小组维持基本运转,并引导居民通过业主大会合法选聘物业。经过一个月努力,该小区物业入驻,小区秩序井然。此外,因司法所“嵌入”在社区里,居民如有诉求,也可直接向司法所咨询。
“司法所就像社区的‘法治智囊团’,大到业委会选举,小到充电桩安装合同审核,都离不开他们把关。”老城街道办红花岗社区支书廖汪洋说。
如今,老城司法所与红花岗社区共建“法治议事会”,召开风险研判会,提前介入老旧小区改造、集体资产分红等民生事项,今年已出具法律意见书9份,化解群体性纠纷隐患2起,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定海神针”。
从“司法所设在街道”到“司法所嵌在社区”,这一细微转变,缩短的是服务半径,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正如王斌所说:“居民的烦心事,就是司法所的分内事——我们始终在群众身边。”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