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消除“成长的烦恼”,亟需监管跟上
  ■ 舒爱民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当续航里程不断突破、智能驾驶日益普及的同时,消费者却遭遇“付费解锁功能”“流量限制”“电池质保争议”等新型消费陷阱。这些“成长的烦恼”折射出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乱象,亟需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管来消解,推动产业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方向盘加热需付费解锁”的荒诞现象,暴露出车企将基础功能与软件付费捆绑的乱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获得商品完整的使用功能,而车企通过技术手段将标配功能“锁死”,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害。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当车企在宣传中标注“标配方向盘加热”,却在交付后设置付费门槛,已然涉嫌消费欺诈。
  “终身免费车联网服务”沦为“限时流量套餐”的闹剧,揭示了车联网服务领域的监管盲区。随着智能汽车成为“移动终端”,车企通过系统更新擅自修改服务条款、增设流量限制,不仅违背契约精神,更可能导致车辆部分功能失效,危及行车安全。
  而“电池终身质保”却因“人为损耗”免责的条款争议,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售后维权的困境。中消协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投诉同比增长77.35%,其中电池故障占比居高不下。而“人为损耗”的判定标准模糊,使得车企与消费者陷入责任推诿的泥潭。
  新能源汽车的“成长的烦恼”,本质上是技术变革与监管滞后之间的博弈。面对车企利用技术优势设置消费陷阱、消费者维权举证困难等新问题,既需要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软件服务、数据权益纳入保护范畴;也需要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建立车企数据公示制度,防止其垄断关键信息。同时,鼓励消费者通过集体诉讼维权,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唯有加快构建起法律、监管、市场三方联动的治理体系,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超制度建设的步伐,必然催生新型消费矛盾。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成长烦恼”,唯有以法治为基石,以标准为纽带,以监管为手段,才能既守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为产业创新留足空间,让这场绿色革命真正惠及大众。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