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市甘棠镇新田社煤矿,法律工作者向工人们发放宣传册。通讯员 张晶 摄(贵州图片库 发) ■ 记者 张谌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治,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是先行者。
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法治保护;百姓平安福祉,靠的是法治守卫。近年来,贵州省各级各部门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公正司法,法治社会建设蹄疾步稳。
以人为本 确保社会安定安宁
今年7月中旬,7岁的小覃拿到了第一笔司法救助金。根据法院审查决定,小覃每个月能拿到550元救助金,直到成年。
2021年,家住黔南的年仅4岁的小覃被虐案判结后,小覃最终由其奶奶抚养。虽然奶奶每月可领取一定的社会救助金,但已是就学适龄儿童的小覃,生活、教育上需要更多经济支持。省高院审查后,决定给予司法救助金5万元。
在省高院的指导下,当地法院与地方政府制定了《关于覃某某司法救助资金的支付方案》,明确救助金存放在政府账户,由法院协同当地民政、财政部门及小覃所在社区,统筹救助金发放事宜。
“坚持‘当下救’与‘延伸救’‘长久救’并重,尽最大努力保障救助申请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省高院副院长王霞说,今后,法院将继续关注小覃的生活及学习情况,让小覃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一头牵着民生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司法救助就是这样一项民生工程。目前,我省司法救助类型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信访等领域,基本形成“应救尽救”格局,救助申请人的获得感不断提高。
2023年至今年7月,全省法院审结司法救助案件808件,决定救助665件,向涉诉困难群众发放司法救助金2777.62万元,决定救助比例82.3%。
“饮水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就解决了!”今年1月,岑巩县天马镇白岩坪村村民冉贤发激动地说。
白岩坪村缺水易旱,冬天常常因“抢水”问题引发邻里纠纷。岑巩县政法干部在大走访中发现这个问题后,协调各方投入资金40余万元,新建老山水库引水工程,及时解决了该村9个村民组1036人的饮水问题。
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前光村的万一富是专职人民调解员,也是“法律明白人”。他常年坚守基层,村民有法律问题总会找他。他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宣讲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近两年,他调解了100余起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8%以上。
在贵州,像万一富这样的“法律明白人”还有很多。据统计,全省已培养“法律明白人”15.5万余人。此间,铜仁市还入选了全国“法律明白人”作用发挥工作六个试点地区之一。
2023年年底,因与用工方发生赔偿纠纷,在黔东南的四川务工人员老张,通过村委会办公楼的可视化智能终端,视频连线贵阳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值班律师,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专业的解答和帮助。
…………
这些看似寻常的故事,却反映出了法治社会给群众带来的强烈获得感。
平安,是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贵州把法治社会建设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全局中谋划,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防范、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确保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营造氛围 法治理念入脑入心
“八五”普法以来,我省围绕服务“四新”主攻“四化”和建设“四区一高地”主战略、主定位,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公民法治素养增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法工作,全省以上率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印发《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出台《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
广泛开展“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举办三届“弘扬宪法精神传递法治力量”——贵州省“十大法治人物”颁奖礼。打造“网上宪法馆”,推动宪法学习阵地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普通高中学生成人仪式礼敬宪法活动,让宪法精神植根黔贵大地。
开通贵阳“民法典地铁专列”,开展“民法典进万家万企”活动,深入开展民法典实施基层普法队伍“万人大培训”,使民法典学习宣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将“民歌普法”作为重要载体,编写法治民歌,将民族、民俗文化运用到普法宣传和矛盾纠纷化解中,使普法更贴近生活。
法治文化一条街、法治广场、法治文化墙为代表的普法阵地随处可见,法治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接地气、润人心,是贵州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
发挥“黔微普法”宣传主平台、主阵地作用,以“宣传+服务”模式,打造指尖上的法律顾问。创新普法方式,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送法进农村”等主题活动。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省已建成各类法治宣传教育基地702个、全省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100%。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和成效,让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法治氛围日益浓厚,让法治社会基础日益稳固。
智慧赋能 幸福生活可触可感
近年来,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把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水平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12348热线平台一体化建设。今年8月,12348热线呼入话务量25151通,群众整体满意度98.71%。36名律师参与值班接线,服务时长3047.29个小时。
日前,遵义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公司总部远在山东。
“互联网开庭非常方便,为公司节约了一万余元的资金成本与六天的时间成本。”同样在山东的代理律师说。目前,遵义中院约1/3的案件是通过网络开庭审理。
智慧赋能,推动司法服务更优质、高效、便捷。作为全国率先明确提出“数字法院”建设概念者,近年来,我省法院全面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一张网”建设强化数据应用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一体两翼三大工程”,紧紧依托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发展优势,沿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不断把“数字法院”建设引向深入。目前,我省法院已实现双链路“一张网”全覆盖,民商事、行政案件二审、申请再审网上立案,建成数字化科技法庭1197个,覆盖率达80%以上,超过66%的法庭具备语音识别能力,有力支撑全流程网上办案、办公。2023年,全省法院为群众提供电子诉讼服务1200万余次,网上立案率达71%以上。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贵州,群众只需打一个电话、点一下鼠标、到一个中心,就可以享受到触手可及、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法治社会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让群众得到实惠、暖在心头。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继续在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才能构建百姓可见、可感、可触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