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聂淼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必须充分发挥铸魂育人作用。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聚力协同、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不断提升“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和铸魂育人成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定信念 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和水平的根本遵循。
  “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保持政治定力、提升理论修养,全面、系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牢记政治责任,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熏陶,使学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情怀要深”要求思政课教师通过讲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维要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创新方式和手段,给学生讲透“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道理,帮助学生明哲理、辨是非、增自信。
  “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两个大局”中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中国的历史演进、现实成就、道路选择与未来愿景,通过具体生动的古今纵横比较讲清史实、讲明道理,引导学生躬身实践、身体力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自律要严”要求思政课教师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提升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以严谨治学、躬耕求是、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为学生作出示范引领,将高尚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刻领悟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崇德向善的价值力量,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做到心系“国之大者”以明大德,遵循公序良俗以守公德,慎独慎微以严私德,让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
  守正创新 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因此,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对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思政课。首先,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其次,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结合新时代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培养更多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时代新人。再次,要随时随地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进一步坚定科学信仰,做到虔诚而执着、至诚而深厚。
  坚定不移做好创新理论阐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政治课教师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成为以创新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好研究和阐释工作,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时代性。
  创新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创新数字化技术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选取丰富的数字思政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式”和“沉浸式”课堂的乐趣。高校相关教学辅助部门需要加强建设数字思政资料集成平台,大量收集相应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素材,认真打造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和体验项目,有效助力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融会贯通 提升社会大课堂育人效能
  上好“大思政课”,需要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视角,构建起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新形态,克服传统思政课存在的局限和困境,打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屏障,实现“大思政课”的时空场域拓展和教育模式变革。
  创新教学思路。思政课不能仅仅止于课堂,更要延伸拓展至社会生活。讲好思政课,必须拓宽教学思路视野,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创新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拓展国际视野。国际视野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化升级,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视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开展教学实践。“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组织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打造社会大课堂,实现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全面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用好历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大历史观、善用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充分利用各种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讲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学生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