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背包警察”架起警民“连心桥”
  ■ 通讯员 文杰
  村口崎岖的山路上,远远的一个人影越走越近,正在犁土的村民杨光和停下手中的活,“背包警察又送服务来了。”这一幕,发生在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
  近年来,石阡县公安局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创新建立“背包警察”,走村串寨,架起了一座警民“连心桥”,背出了一片真情,谱写出警民和谐新篇章。
  急群众之所急——深耕“民生警务”
  “山旮旯哟山旮旯,祖祖辈辈守着它。一根扁担两头尖哟,苦难岁月把肩压。”这是石阡县五德镇的真实写照。出门抬眼望去,大山连绵起伏,延伸至天际,给老百姓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老百姓为给孩子上户,或办理一张身份证,或到集镇上办事,只有选择赶集天起早贪黑步行山路几十里,办完事情还得摸黑回家。”新年伊始,石阡县公安局五德派出所民警通过进村走访了解到,临近春节,部分村民因家庭、婚姻等原因需要及时办理户口、身份证等事宜,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天气寒冷,便一直搁浅……
  急群众之所急,于是,山路上出现了一两名肩背“警用装备包”的民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一部警务通手机、一部相机、一沓宣传资料、几张警民联系卡和证件……背上“百宝囊”,他们每天走村串寨,与大山深处的村民们沟通交流,让群众感受到关心,感觉到安心。久而久之,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包警察”。
  想群众之所想——上门服务群众
  “昨天下午才在家门口申请办理的小孩户口,今天一早派出所民警小张就把户口本给我带来了,还不用我们跑远路,‘背包警察’真是方便我们老百姓,太感谢他们了!”1月5日,接过崭新户口本的五德镇李家园村村民胡国亮高兴地对邻居们说。
  从送证上门、送法入村到为困难群众送生活物资,“背包警察”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拓展。
  2023年岁末,一场大雪降临。凝冻天气让群众的生活遭到影响。天寒地冻,行走在10公分厚冰雪的山村小路上举步维艰,可“背包警察”仍坚持往返在山路中为群众送温暖、送爱心。直至凝冻结束,没有一户群众因此而吃不饱、穿不暖。期间,为困难群众送大米400余公斤、粮油100余公斤、衣物50余件,共计送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42次。
  不停的行走,不停的背送,拉近了“背包警察”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搭起了警民沟通的又一座桥梁,受到了辖区群众、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派出所民警的背包不算大,却盛满了群众的需要,都是为民之情。”58岁的田大叔深有感触地说。
  解群众之所难——谱写爱民之歌
  盛夏时节,35℃的高温天气,“背包警察”顶着炎炎烈日,抬着水泵,深入辖区小鸡公村流动抽水为当地群众保苗助生产,随着阵阵抽水泵发出的轰鸣,翻溅的水花流向干旱的田地,干渴多时的农作物恢复了一丝生机。“你们浇灌的是干渴田地,滋润的是我们群众的心灵。”小鸡公村村长高兴地拉着民警的手说。
  哪里有困难,“背包警察”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群众需求,“背包警察”就行走到哪里,服务就送到哪里。代办户口、带物捎信……“背包警察”还走村串寨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同时,现场对各社会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只要“背包警察”走进村寨,村民们都会围上来看一看民警带来了什么宣传资料,和民警唠叨治安话题。
  “每次看到‘背包警察’在村口出现,就感觉心里有底了。‘背包警察’来了,安全安定也就来了。”事后,村民们聚在一起闲聊时都显得很激动。
  上门办证送证30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手册)100000余份(册),化解矛盾100余起,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5000件(次)……这一组组数据,是“背包警察”一步一步背送行走出来的。
  “‘背包警察’最大的任务就是把琐碎的工作做得让人民满意,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石阡县公安局五德派出所所长曾庆涛介绍说。
  从群众跑腿到民警跑腿,“小小的背包”,体现的是责任,服务的是民生,连接的是民心,助推的是发展。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