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江西武宁:林深见“路”
江西武宁风光。 张丹 摄

  ■《新法治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刘宇琦
  沿着一条旅游公路盘山而上,举目远眺,只见庐山西海波光云影,微风拂来,数不尽的常青树红豆杉在摇曳生姿。这里,便是“江西林改第一村”——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
  从“林长制”到“林长治”,长水,有如一首空山新雨的山水诗,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里,乘风长吟。
   “碳代偿”助“生态复”
  “没成想,我在房前屋后顺手栽种了一点花草树木,还能带来碳汇收入,今后我要多种树。”8月30日,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村干部况宏刚高兴地说。
  今年4月,武宁县人民法院办理了该院首例通过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的刑事案件,4名被告人自愿认购价值8万元的160吨“乡村林碳”,用于生态修复。
  “以碳代偿”,践行恢复性生态司法理念。作为林业碳中和试点县,2月下旬,江西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了长水村“四旁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态树种)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
  经测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这些收入将发给长水村“四旁树”产权人。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令况宏刚自豪的是,长水村森林覆盖率已达93.7%。
  “林长制”促“林长治”
  数十年前,这个小山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可以说是‘有指标争着砍,没指标偷着砍’,山上的大树都快被砍光了。”66岁的长水村村民肖仁福说。
  蝶变的契机发生在2004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简称“林改”)在长水村进行,12.4万亩山林全部承包到户、400余户村民拿到了林权证,该村成为江西林改第一村。
  “林改后,村民‘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育林积极性明显提高。”长水村党总支书记卢咸锋介绍,2017年,武宁县在全国首创“林长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5年间村民自发上山造林1000多亩。
  林改让长水村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今,村里的山又绿了、水又清了。
  听着潺潺流水声,望向四周秀丽峰峦,护林员这个新身份让曾是“砍山”队伍一员的石淮兵深感肩上担子沉甸甸的。“我每天巡山4小时,除了检查树木病虫害问题,还要做好森林防火。”他拿起巡护终端,打开“赣林通App”。“绿色地图中显示的一串小点,就是我每天的足迹,这是我用脚步丈量出的‘护林地图’。一旦有问题,就能一键上报给林长。”
  在武宁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打开“赣林通App”,上面清晰地记录着200名专职护林员、208名监管员、579名林长、18名警员的联系方式。“我们实现了对418万亩林地的分级管理全覆盖,一旦发现涉林违法信息,就会将案件线索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该局局长饶宜忠说。
  在林长制的护航下,武宁县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72.1%提至现在的76.54%。
  “山常绿”让“民常富”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进入新时代,“美丽”写入了强国目标,紧随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步履,“山水武宁”交出了一份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武宁答卷——
  2017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
  2018年,创新建立“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员制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2020年,武宁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023年4月25日,首届全国林长制论坛在武宁县举办,“山水武宁”的绿色名片享誉全国。
  林深处见“生态路”。如今的武宁,全县137万亩国家公益林和158.9万亩天保林,以每亩18元的标准补偿给群众,村民人均一年能有近2万元的生态补偿收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余项,生态总价值212亿元,交易生态资源总价值18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正成为武宁人民的“幸福靠山”。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