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区域
第06版:区域
第07版:理论
第08版: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信仰蕴藏无穷力量
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关联交易实务认定分析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仰蕴藏无穷力量
——关于贵州红色题材电影《征程之星火》观后的思考与启示
■ 李黔刚
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人心底的高贵信仰。”信仰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近段时间,笔者多次走进贵阳市内的影院观看电影《征程之星火》,每次观看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后心里就有一种递进、升腾的感觉,感悟到了信仰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中所蕴藏着的无穷力量。
“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法国现代电影理论一代宗师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而现实主义是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
笔者算不上要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深层次富有哲学式的思考,但是对一部有关贵州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的鉴赏及其影响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影片《征程之星火》便为其中之一。
一、电影《征程之星火》的主题、情节及意义
《征程之星火》由贵州知行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导演、出品人分别为牟天翔、赵伟。青年演员陈伟栋在片中扮演林青。影片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从一个学徒到文艺青年,再到坚定的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再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高尚品格。本片真实演绎了中央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党中央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委,省工委根据党中央指示配合红军转战,唤醒并培育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的历史故事,为红军转战贵州和夺取长征胜利立下的不朽功勋。
笔者认为,《征程之星火》放映虽然只有96分钟,却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份新的惊喜。该片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精湛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启发性的电影。影片通过精巧的叙事,引导观众一步步揭晓答案。而最让人深刻感受到的东西就是信仰的力量。影片中主要人物林青的故事尤其感人。
本片兼具史料价值和影像价值,既是对党史的贡献也是对电影的贡献。影片中无论是从贵阳万宝街地下党的秘密联系点到文笔街高家花园、从吉安客栈到五龙桥畔,还是从弘毅中学到国民党监狱等场域,处处体现斑驳的历史质感,与片中角色大都取材历史真实人物的背景形成时空场域相互交融的真实既视感。叙事艺术手法丰富饱满,全景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用艺术的手段把重大历史题材与贵州红色故事结合在一起,按照电影的方式解读林青等先辈们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人物形象鲜活,既具有传奇色彩又接地气。
林青(1911-1935),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原毕节县。1929年,林青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等人在毕节创立中共毕节支部,林青任党支部书记。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林青闻讯后立即奔赴遵义。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会见了林青并代表中央肯定了贵州地下党的工作,指示由林青等人组成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林青任书记原遵义县委书记。
电影《征程之星火》再现当时的真实故事,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等人为了完成党中央交付的重任,智取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军事地图、密电码、地空识别标志,并派女共产党员蓝运臧与中央特派员潘汉年假扮夫妻到上海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他们出生入死,历尽艰难,最终完成任务,帮助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红军转战离开贵州后,林青不幸被捕。他坚守信仰,宁死不降,在狱中与敌人斗智斗勇,把生的希望留给一起入狱的战友刘茂隆。他始终谨记入党宣誓时那句“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地向敌人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和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气节。
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与林青这个英勇就义时才24岁的革命先驱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当代年轻人思考青春、思考人生、思考如何把自己前途与国家和人民伟大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本片的创作特征、表现手法
蒙太奇是一种常见于电影的表现手法,其内蕴在于使用剪辑等手段来实现不同时间、空间的剧情表达,让剧情有着更加丰富的呈现。电影《征程之星火》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觉元素和意象,完成了蒙太奇式的语言表达。影片以时间轴为主线叙事,辅以倒叙、插叙、并叙的方式,回顾林青短暂却又辉煌壮烈的革命生涯。叙事节奏紧凑、戏剧冲突富有张力,以点、线、面立体的故事框架,搭建起塑造林青革命形象与人格魅力的主体叙事结构。
《征程之星火》主创团队将长征时期中共贵州省工委全域搬上银幕以及林青题材搬上银幕,将地域地标融合在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历史情境中,让观众走进了贵州首任工委书记的精神世界,用生动鲜活的笔触对贵州红色历史进行艺术的叙事。
主题曲《征程》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它切入视角精准,与影片相得益彰,表达了革命者不断追求理想的决心和信念。歌词内容和演唱风格呈现了当时那个年代恢宏的气势及应有的历史温度感,恰如其分地引导观众与听众仿佛回到那征程沧桑的岁月。
影片结尾堪称剧作的点睛之笔,经历无数次严刑拷打的林青在从国民党贵阳警备司令部被押到刑场的途中,他拖着镣铐一步一步从荷枪实弹的军警队列中走过,主题曲《征程》的旋律响起,天空中一群鸽子回旋飞过。林青仰望天穹,视死如归。随着“托举霸气,唤醒记忆,豪敬天地”的歌词唱尽,主旋律也曲终完毕,影片至此结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追忆。
“得与失何必在意,成与败看清自己,敬与畏心如水滴,生与死无愧天地。”革命战争年代的每场较量都事关生死存亡,崇高信仰的力量引领先辈血沃中华、追寻梦想。电影《征程之星火》以细节见深处,通过林青等革命者的英勇事迹展示了这样的道理,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因为具有坚如磐石的信仰,一批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玉汝于成。
依笔者之见,电影《征程之星火》尚有不足之处。譬如,影片中林青不幸被捕情节与特务头子陈惕庐设宴企图劝降林青的场景转换上仓促一点,如果观众不是看上几遍或对故事的历史背景本身有个完整了解的话,会有一种断片的感觉。另外,上街游行这出戏冗长了,在总体把握上还可以压缩一两分钟时间,这样情节会更紧凑,让时度效的综合张力得以从容不迫。
三、红色基因传承的丰富内涵
所谓红色基因,即是红色文化中可以遗传和复制的部分,主要指非物质文化或物质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不仅代代相传,真正体现了这种文化基因的强大的自我复制功能,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风貌。贵州的红色文化,其中蕴藏着伟大的红色精神,是红军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在中国革命的低谷时期,诞生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批准建立的唯一的省级地方党组织——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革命的星火在黔中大地蔓延燃烧,贵州人民的革命斗争汇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交响。电影《征程之星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也是贵州省打造和传承长征文化的鼎力之作。
贵州丰厚的红色历史是孕育红色影视剧的沃土。那些封存在岁月中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影像,出现在银幕上,已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
譬如,在贵州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山寨火种》(1978年),影片讲述1935年春红军路经布依族山区营救了受压迫被欺凌的布依族姑娘刺梨。在红军队伍的教育下,刺梨姑娘带领当地穷苦百姓与敌人展开斗争并歼灭敌人。贵州还出品了《四渡赤水》《遵义会议》《极度危机》等带有浓烈红色印记的多部影片。
其中,电影《遵义会议》(2016年)讲述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史实。电影《极度危机》(2019年)取材、拍摄都在贵州,贵州的主创也参与其中,影片讲述红军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掩护军团进行战略转移的故事。
今年3月电影《浴血困牛山》在贵州石阡开机拍摄,该片讲述红军转战湘桂黔边面对数倍敌人浴血奋战、最后红军战士宁死不当俘虏在困牛山毅然选择集体跳崖的悲壮故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雄关漫道》陆续在央视播出,受到全国观众的好评。
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最好的法宝,贵州传承红色基因的脉络清晰完整,拍摄贵州红色革命题材影视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结语】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德帕莱欣曾经说过:“好的电影让人信仰电影”。影片分析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使人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后,能更加欣赏它。
总之,《征程之星火》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深入探讨了信仰对于革命者的重要性,以及信仰蕴藏的无穷力量。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林青一样有着“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先辈和英烈们革命执着的初心和勇敢担当的崇高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红色基因是一种精神象征和精神支柱。传承好红色基因,就不会迷失方向和道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这正是笔者观看电影《征程之星火》之后的一点思考和启示。(作者系贵州交通宣教中心党支部书记)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