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说法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写作
标题导航
让孩子远离“网络烂梗”!
岂能让“网络烂梗”荼毒孩子
为孩子们“好好说话”净化网络文化空间
为无孔不入的“网络烂梗”装一道过滤网
亟须引导孩子远离“网络烂梗”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亟须引导孩子远离“网络烂梗”
■ 何勇
“00后”和“10后”是网络原住民,任何网上传开的“梗”,都会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传播。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用语中,包括“你行不行啊细狗”这类携带恶俗、低级趣味基因的“网络烂梗”登堂入室,逐渐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据《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一份线上调查显示,超过83%的参与者表示发现孩子在日常说话中使用“网络烂梗”,而参与者中认为孩子日常使用“网络烂梗”频率“较低”和“没有”的合计只占28%。
同龄孩子之间日常聊天“玩梗”,说一些没有不良寓意、无伤大雅的网络流行语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可以活跃气氛、拉近距离。但是,一些带着恶臭气息的“网络烂梗”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日常口头用语和网络用语,则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未成年人缺乏独立的判断力,三观尚未完全成形,在日常生活中跟风模仿使用“网络烂梗”,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客观上侵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传递不良价值观。
可以说,使用“网络烂梗”,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杀伤力。引导未成年人向“网络烂梗”说“不”,需要监管部门、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让青少年真正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玩“网络烂梗”不好的一面,从而自觉拒绝和抵制使用“网络烂梗”,规范日常用语,而不是一味压制,更不是通过禁止未成年人上网的手段让他们远离“网络烂梗”。
首先,引导未成年用户在网络世界中远离“网络烂梗”。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倒逼短视频平台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机制,对未成年用户采取青少年模式。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内容和标准,特别是加强对未成年用户浏览内容的净化,有必要把“网络烂梗”纳入到青少年模式限制的浏览之中,禁止含有“网络烂梗”的短视频向未成年用户展现。目前,“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已被纳入“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相关部门正在积极亮剑,这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其次,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远离“网络烂梗”。从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烂梗”的场景来看,频率最高的场合是与同学交流。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班会、举办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语言美是一种必备素质,认识到“网络烂梗”的负面性,进而从小树立规范语言意识,提高使用规范语言的能力,养成拒绝使用“网络烂梗”的良好生活用语习惯。
再者,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远离“网络烂梗”。虽然很多家长对孩子说话使用“网络烂梗”的现象很反感,但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却又在家里看一些含有“网络烂梗”内容的短视频,甚至本人时不时说一些“网络烂梗”。让孩子远离“网络烂梗”,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作好示范,不仅要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孩子文明说话,而且在家要做到不看含有“网络烂梗”的短视频,不说类似语言,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环境。
总而言之,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烂梗”,不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青少年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