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高校教育需注重“以德为先”
■ 张西流
  随着高校办学主体及后勤社会化等多重变革,影响校园安全和学生道德素质的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近日,苏州大学“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高校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缺失的质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动高校由封闭性的“象牙塔”,转变成为开放性的“小社会”,潜伏着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遇事易冲动,往往不计后果,在短时间内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特别是一些高校一味地重视基础学科教学,而忽视了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导致一些大学生过早地受到不良习气的浸蚀,恣意贪图享受,却不意放弃了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德”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的道德操守,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因此至关重要。相关教育部门可在现有招考制度上作进一步探索,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招考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考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高校应对其说“不”。这就要求,高考应进行“考德”制度设计,并在高校录取分数中占相当的权重,也就是说从高校入口环节提出要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此前据媒体报道,自2017年开始,武昌理工学院推行思想品德素质测评机制,并设置素质分,纳入学分制管理,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拾金不昧、勤奋上进等行为均可获得学分。这显然是创新之举,具有样本意义。事实上,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规范个体行为,为了捍卫公平正义,高校建立思想品德素质测评制度,也不例外,既体现了以德为先的教育宗旨,又可以倒逼学校重视素质教育,更可以激励更多学生践行见义勇为等善举。
  换言之,高校教育更需注重以德为先。首先,高校应将品德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对待学业,妥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应通过开设“品德课”,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品德与学业的关系,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完成学业。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考查,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过程建设上,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学生思想品德规范,划分品德规范层次;建立学生个人品德档案,注重平时对学习、课外活动的督查;积极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避免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等简单考量。
  除了开设“品德课”,高校还可以制订相关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行为,对“越轨”者给予惩戒。再者,高校在对部分大学生实施挂科、退学、留级等惩戒措施时,应将“考德”放在首位。特别是高校实行“严出”,需给大学生提供公平条件,划定统一标准,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大学生“考德”的合理性,更是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品德教育和考查,不单是学生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教育部门、高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