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校园文化要融入法治精神
■ 丁慎毅
  短短一周,几起大学生涉法事件令人唏嘘,也再一次把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推上前台。
  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护者,承担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其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由路径。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更多的是附属于德育,没有独立的地位,往往局限于概念式的理论教学而缺乏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沉浸式教育。同时,受制于师资队伍短板,缺乏专业化背景,其教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犯罪现象还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隐蔽化、高危险性等现象。
  由此看来,高校法治教育必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需要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共生系统,实行融合教育,将法治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需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关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法治教育目标的规定,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将师生法治教育纳入高校法治工作测评内容,鼓励高校建设有特色、有品牌、有专题、有成效的校园法治文化。高校要以此为导向,在注重优化课程育人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快法治教育改革创新。
  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线上旁听庭审、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参与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让法治的种子深深扎根学生内心。
  法治教育要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当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忽视了法治底线的主导性。高校要利用好大学生群团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开展大学生法治征文比赛及法治专题社会调查,另一方面加强与社区、“法检公司”等国家机关及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化机构交流合作,聘请专业水平高、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的法律职业人士来高校进行宣讲,促进校园内外师资沟通与交流。同时,根据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各高校可开发“快乐普法”APP,让学生通过学法互联网游戏,在鲜活的动漫人物、严格的游戏规则、生动的法律知识问答中,提高法治素养,在“法治道路”上一路前行。
  当然,大学生法治教育,并非要从大学阶段开始扫盲,更是要从娃娃抓起,为大学法治教育打下基础。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及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建议用心用情帮助孩子们系好第一颗“法治扣子”。只有这样,孩子上大学后,大学的法治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15 DDCPC.COM 法制生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生活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