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理论
第05版:时评
第06版:平安贵阳
第07版:消防周刊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藏着“和事密码”的“民心驿站”
图说新闻
黄世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取保期间敢醉驾,数罪并罚没商量!
轻信“贷款打点”遭诈骗 民警介入帮追回全部赃款
守平安底线 护发展大局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着“和事密码”的“民心驿站”
——记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繁简工作室”
■ 记者 罗翔
初冬的都柳江畔,晨雾漫过水族村寨的青石板,水书竹简的墨香还萦绕在鼓楼檐角,马尾绣的斑斓纹样里藏着水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智慧。
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这片浸润着民族温情的土地上,新时代“枫桥经验”正与水族文化相融共生,催生出一处藏着“和事密码”的“民心驿站”——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繁简工作室”。
用工作室专职调解员潘繁的话说,这里没有冰冷的法条堆砌,而有水家人“坐下来谈、心贴心解”的传统在基层治理中的鲜活落地;没有部门间的壁垒隔阂,而有像水族“端节”团圆般的协同力量,将千头万绪的纠纷化于无形。
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以专业为经、以温情为纬,把治理的暖流送进水族群众的心坎里,在都柳江畔谱写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动人篇章。
金牌团队织密群众“信任网”
“有事儿找‘繁简’,准没错!”如今在三都自治县的街头巷尾,这句口口相传。“繁简”,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调解点”,更是群众心中的“放心站”。
为打破基层调解“公信力弱、力量散”的困境,三都自治县司法局精准筛选出3名经验丰富、群众威望高的金牌调解能手,以他们为核心组建团队,在县综治中心挂牌成立“繁简工作室”。
推开工作室的门,暖光漫过木质桌椅,墙上的“调解流程示意图”清晰明了,角落的绿植透着生机,瞬间消解了当事人的焦灼。团队没有止步于“单点调解”,而是主动牵手三都自治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当起纠纷的“前端拦截员”,把大量矛盾拦在诉讼程序之外;又与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劳动仲裁等部门“邻门而居”,实现物理空间整合、工作机制融合,让群众“进一扇门,能解所有忧”。更推行“调解员+律师”组团服务,像“专科门诊”般为不同纠纷匹配相应的专业力量,家事纠纷有耐心的调解员疏导,经济纠纷有律师解读法条,让每一次调解都既合法度、又合情理。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接待群众1100余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0余件,涉及金额超1500万元,窗口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100%。这组数字背后,是金牌团队用专业与真诚,一点点织密的信任网络,让“繁简工作室”的牌子,真正挂进了群众心里。
分级分流跑出解纷“加速度”
“以前调解,光等消息就耗半个月,现在3天就拿到了结果!”曾因劳务纠纷来工作室调解的村民潘明,提起流程优化满是感慨。
传统调解“程序绕、周期长”的痛点,曾让不少群众望而却步,而“繁简工作室”的《矛盾纠纷繁简分流工作制度》,恰似一把“快刀”,斩断了纠纷化解的“慢梗阻”。
工作室调解团队创新构建“三级分流”处置机制,让不同纠纷“对号入座”: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易纠纷,比如邻里漏水、小额欠款,实行“即接即调、当日办结”,不让小矛盾拖成“大疙瘩”;对案情稍复杂的普通纠纷,比如劳资争议、家庭财产分割,由“调解员+律师”结对跟进,确保“三日办结”,给群众一颗“定心丸”;对涉及多方利益的疑难纠纷,比如征地补偿、群体债务,立即启动多部门联合会商,承诺“七日办结”,用协同之力破解“老大难”。
从原来平均7天的调解周期,压缩到如今的3天,数字的变化里藏着工作室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回应。在这里,没有“无限期等待”,只有“限时办结”的承诺;没有“反复跑腿”,只有“一次办好”的便捷。效率的提升,让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速度,更是治理的温度。
情理交融筑牢民心“幸福线”
“调解不是分对错,而是解心结。”这是工作室调解员潘繁常说的一句话。在他们看来,每一起纠纷的背后,都连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份邻里的情谊,唯有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让矛盾真正“化于无形”。
潘某仙与韩某文的离婚纠纷、吴某富与韦某娜的借款纠纷,正是这份“温情调解”的生动注脚。潘某仙与韩某文因感情破裂诉至法院,却在子女抚养、车辆分割上互不相让。调解员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一次次与两人促膝长谈:聊孩子成长需要的稳定环境,聊昔日夫妻的相处点滴,聊法律对抚养权、财产分割的规定。最终,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子女由韩某文抚养,潘某仙按月支付抚养费并享有探望权,车辆按期过户。一场可能撕破脸的纠纷,在平和中落幕,既保障了孩子的未来,也给了彼此该有的体面。
吴某富与韦某娜的42000元借款纠纷,同样充满“人情味”。韦某娜借款后因资金困难无法履约,吴某富急于收回欠款,双方剑拔弩张。调解员一边安抚吴某富的情绪,一边倾听韦某娜的难处,情理兼顾地劝导:“欠账要还,是诚信;体谅难处,是人情。”最终,两人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吴某富放弃额外诉求,韦某娜承诺按期履约。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既给了吴某富“定心丸”,也为韦某娜减轻了“还款压力”。
“没想到调解员这么懂我们,既讲法律,又顾人情。”电话回访时,潘某仙的声音里满是认可;“本来以为要打官司伤和气,现在问题解决了,还保住了朋友情分。”吴某富的感慨,道出了温情调解的价值。
青山映碧水,调解暖民心。三都自治县综治中心“繁简工作室”的故事,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以品牌聚合力,让群众“信得过”;以流程提效能,让群众“少跑腿”;以温情解民忧,让群众“心贴心”。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让和谐之花,在水族之乡的每一个角落,静静绽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