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修复区。 ■记者 何永利
11月11日,站在安龙县山峰石灰厂的旧址上,秋风拂过绿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岩体裸露、尘土飞扬的矿坑。
“几年前运矿石的卡车一过,整条路都是灰扑扑的,现在地里玉米秆比人还高!”当地村民王德贵挥着草帽指向远处。这片近60亩的土地,从千疮百孔的矿山到青绿交错的良田,背后是一场法治引领的生态治理攻坚战。
现场:疮痍之地焕发新生机
“修复前这里就像山体上的一道疤。”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工程师老夏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捻了捻,“当初运来的覆土肥力不够,我们加了有机肥反复改良,现在能种庄稼了。”
记者看到,阶梯式修复的山坡上,绿油油的越冬作物迎风摇曳,排水沟纵横交错,挡土墙牢牢护住新垦的耕地。场区员工感慨:“过去看着光秃秃的矿山心里难受,现在满眼翠绿,干活都有劲!”
从矿坑到可种植农作物,从黄土到新绿,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见证着生态修复的成效,也让工作者重拾了内心的踏实与自豪。
破题:法治算清“三本账”
这场蜕变始于一场精准的生态清算。2021年,黔西南州自然资源局组建工作专班,对历史遗留矿山展开“体检”。
他们发现,要修复矿山,必定会经历成长之痛、法律之困,如矿山封闭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导致当地盗采矿产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此外,还要面临地质隐患、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五大难题。“矿山治理不能‘头痛医头’,必须用法治思维算清生态、经济、社会三本账。”专班负责人回忆,他们严格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法规,科学编制治理方案,并向当地群众以案释法,现场普法,最终将47.16亩废矿改造成耕地,9.39亩修复为林地。
法治力量贯穿治理全程。黔西南州自然资源局统一指挥,联合当地司法部门,并让县级部门属地监管,建立“日调度、周汇报”机制,20余次现场督导确保工程质效。更关键的是,修复中充分听取民意,将部分原计划恢复林地的区域调整为耕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法律政策要落地,就得和群众需求结合。”陪同采访的黔西南州司法局普法科副科长胡慧说。
成效:青山生金生态惠民
如今的修复区,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新垦耕地种上农作物,农户有了经济收入,梯田式修复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曾经频发的崩落隐患彻底消除。
据介绍,项目还优先吸纳周边劳动力务工,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杨有仙大姐说:“以前担心矿山塌方,现在地里长庄稼,心里踏实!”
更高层面的变革在持续深化。黔西南州将矿山修复与绿色产业结合,引入农业生态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黔西南州法院、检察院同步加强环境司法保障,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提升群众环保意识,近两年涉矿生态环境案件同比下降超七成。
记者手记
法治护航 长远发展
从“矿山疤”到“生态园”,安龙的实践诠释了法治在生态治理中的基石作用。
无论是科学编制方案时的法规依据,还是修复过程中的监管闭环,以及司法力量的全程护航,都彰显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正如黔西南州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所言:“法治不仅算清了旧账,更守护了子孙后代的未来。”
站在修复区高处远眺,新栽的树苗已抽出嫩枝,田垄间农户正弯腰除草。这片土地的故事证明:当法治深度融入生态治理,废弃的矿坑也能长出希望的金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