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司法护航“指尖非遗”破圈出海
  ■ 记者 何永利
  10月20日清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雾气未散,60岁的绣娘李杏花已俯身于靛蓝布帛前,指尖起落间,“蝴蝶妈妈”的图腾渐次绽放。然而此前,这双手却险些永远放下绣针。
  2023年冬,某服装公司车间里,22名绣娘围坐在未支付的刺绣订单前,眼眶通红。订单早已交付,老板刘某却以各种理由搪塞,最终失联。
  在雷山,像李杏花这样的绣娘有3万余人,苗绣产业年产值超亿元。但当基本劳动报酬难以保障,千年非遗的传承链条出现了裂痕。
  转机来自雷山县人民检察院的一摞申诉材料。检察官汪静发现,绣娘们没有书面合同,甚至说不清雇主全名。检察机关立即启动非遗劳动妇女权益保护联席机制,联合人社部门固定证据,协同法院开展诉前调解。在苗族吊脚楼下的巡回法庭上,服装公司老板当场结清欠款。那天,绣娘鬓边的银饰,在阳光下格外明亮。
  维权成功只是起点。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全县60余家苗绣企业普遍面临知识产权保护困境——苗纹“蝴蝶妈妈”被异地仿制,手工绣品在电商平台受机器印花冲击。“非遗保护不能止于博物馆式的抢救,更要让传承者获得尊严。”雷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申静说。通过建章立制,“雷山绣娘”品牌产品溢价达30%。
  “支持起诉+检察建议”推动了一场系统性变革: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覆盖全部苗绣工坊,150个村的村规民约新增妇女权益保障条款。2023年以来,侵权案件同比下降80%,曾经外出打工的绣娘陆续返乡。在丹江镇传习工坊,28岁的杨晓梅创新设计的苗纹手机壳,正通过跨境电商发往米兰。
  今年春天,上海时装周T台上,苗绣礼服惊艳四座。设计师特意邀请李杏花登场,她传统服饰上的涡纹鸟羽,与模特身上的解构主义苗纹形成了时空对话。这场跨界源自雷山县人民检察院推动搭建的“非遗创新平台”。如今,苗绣纹样不仅出现在高定时装上,更化身国潮图腾。
  暮色中的雷山县南猛村,电商直播的补光灯照亮了绣娘们的笑颜。身后货架上,苗绣胸针、苗纹香囊琳琅满目。2024年,“雷山绣娘”周边通过电商及海外订单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30%,曾经濒临断裂的传承之线,正织就一幅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面绣。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