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黔贵大地法治花开幸福长
心系“一老”,绘就最美“夕阳红”。图为施秉县甘溪乡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情暖重阳敬老情长”主题活动。通讯员 邰胜智 摄(影像贵州)

爱系“一小”,托起多彩“儿童梦”。图为孩子们在福泉市非遗馆体验豆染技艺。通讯员 黄欢 摄(影像贵州)

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图为玉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干警深入社区宣传防范养老诈骗知识。通讯员 胡攀学 摄(影像贵州)

  ■ 记者 张永霞
  深秋的黔贵大地,稻浪翻滚,炊烟袅袅,一派安宁祥和景象。
  在丹寨县烧茶村,一纸村规民约“约”出乡风文明新气象;在贵阳市龙井村,法治与非遗相融让布依村寨绽放治理芬芳;在铜仁市文昌派出所,民警用“脚底板”走出民情台账、用“婆婆嘴”化解邻里千千结……历经一甲子淬炼的“枫桥经验”,在黔山贵水间持续焕发生机,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时代答卷。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近年来,贵州锚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为抓手,积极践行“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理念,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防控、依法处置、就地解决,让平安和谐更加可触可感。
   多元解纷 让矛盾就地化解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调解员就帮我要回了工钱!”今年4月,老陈紧攥着调解协议书,眼角的皱纹里漾开笑意。
  此前,他在工地务工时被拖欠3万余元工资,多次讨要无果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长顺县综治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联调机制,联动劳动监察大队、行业主管部门与施工方协商,仅用3天便促成双方签订支付协议。这场“一站式”服务打破部门壁垒,让农民工讨薪不再“东奔西跑”。
  融入一扇门,化解万千愁。近年来,贵州深度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调解条例》《贵州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信访工作法治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三化融合”,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探索“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早化解。
  随着司法为民实践不断深化,越来越多解民忧、纾民困的创新做法在贵州各地涌现——
  遵义市习水县打造集法律公共服务、矛盾纠纷专调组织、诉讼服务为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一条街”,成为老百姓解决揪心事、烦心事时“找说法”的首选地。
  贵阳市云岩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集结退休法官、法学教授、资深律师组成专业队伍,淬炼出“听、察、利、选、用、访”六步工作法,巧解千家结。
  黔南州荔波县人民法院推出“荔即解”工作法,让涉旅纠纷从10天化解缩短至2小时;印江自治县公安局通过“精准倒查督责”机制,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线上线下融合,更让解纷效率再升级。贵州法院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大力推广在线诉讼、跨域立案、远程庭审等线上诉讼服务,让基层民众享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捷;安顺市司法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分局自主研发“景区管家”App,开设游客救助、矛盾纠纷化解通道;岑巩县公安局开发“岑义警务”微信小程序,与110接处警、数字乡村、12345热线及贵政通协同赋能,做到数据跑路、扁平化指挥、一体化运行。
  从线下“一扇门”到线上“一张网”,贵州正以多元解纷的“组合拳”,让群众感受到稳稳的幸福与安心。
  法治赋能 让治理更有温度
  走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兴义市楼纳村,花木成林、果蔬飘香,靓丽民居
  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图为玉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干警深入社区宣传防范养老诈骗知识。
  通讯员 胡攀学 摄(影像贵州)错落其间,一幅清新雅致的乡村图景映入眼帘。漫步村中,法治标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书屋等点缀街巷,浓郁的法治气息浸润每一个角落。
  这片充满生机的乡村沃土背后,藏着基层善治的密码。近年来,楼纳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进自治管理、规范民主制度,让法治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这样将法治融入基层肌理的场景,在贵州大地处处可见。 
  在遵义市赤水市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总能看到“茶馆嗑子匠”普法的身影。退休干部马国友常联合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大队人员,凑在茶桌旁,用一口接地气的乡音土话和茶客们拉家常、讲知识,把法律知识说进群众心里,让普法既热闹又贴心。
  在当地方言中,“嗑子匠”是擅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方式讲故事的人。赤水市巧妙打造这一独具本地特色的普法品牌,吸纳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成新时代“嗑子匠”队伍,以“吹嗑子、话家常”的形式,让法治宣讲更接地气、更润民心。
  不止于赤水的“嗑子匠”普法,黔南州推行的行政复议“院坝听证”,让执法人员带着案卷走进村寨,以身边人身边事开展以法促治;安龙县梨树村持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凭借精准有效的法治服务,连续5年保持“零诉讼”;黎平县肇兴村以“鼓楼议事”为载体,通过建立议事机制、制定侗款新约、创新联防联控等举措,走出一条贴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司法脉动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法治正以融合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优化升级,铸就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司法为民 让百姓幸福满满
  “法官,41.8万元工伤赔偿款已全部到位,谢谢您了!”不久前,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法院仅用43天,通过调解督促履行,实质性化解一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经法官耐心释法析理,贵州省某运输公司一次性支付艾某工伤赔偿款41.8万元,成功化解长达9年的矛盾,原、被告双方均送锦旗点赞。
  这一刻,法治的庄严与司法的温情交融,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服务不缺位”的生动诠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省各级政法干警以“情同此心”的为民情怀,把群众的难事、愁事当作心头事,用一项项暖心服务,把政法担当写在街头巷尾,把民生温度落在实事小事里。
  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法院青场法庭将审判庭“搬”至野角乡邓家湾村村委会,依托“法庭+村委”联动模式,成功调解两起历时两年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维护合法权益;
  普定县人民检察院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动,开展“护薪”专项行动,为110名快递派送人员追回拖欠工资60余万元,守住劳动者的“钱袋子”;
  六枝特区公安局为社区民警定制“警务背包”,将送证上门、入户走访、安全宣传、信息采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背”在肩上,让警务服务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
  ……
  一项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一个个感人故事温暖人心,一张张幸福笑脸见证变迁。
  如今的黔贵大地,法治信仰早已融入群众日常、浸润城乡脉络,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的热潮在山间田埂持续升腾。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在此扎根生长,正以治理之美、民生之暖,绘就一幅人人安心、处处和谐的壮美画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