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视点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平安“摊”开来 法治“活”起来
六盘水:“警察蓝”守护“同心圆”
锦旗映初心 退赃暖民心
黔贵大地法治花开幸福长
把基层社区建成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盘水:“警察蓝”守护“同心圆”
■ 通讯员 张强丰
从彝族的火把节到苗族的跳花节,从布依族的盘歌到水族的芦笙技艺,六盘水因多元而丰盈,因团结而奋进。而在每一个节庆盛典、每一个民族村落,总有一抹抹藏蓝色的身影,以忠诚与温情守护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与安宁。
清晨,六枝特区牂牁镇的何家寨笼罩在薄雾中。民警张祥和李金念背着沉甸甸的警务背包来到鲁戛村,这是一个苗族寨子。大老远,村民曹德秀就招呼张祥到家里坐。
一年前,张祥刚到牂牁派出所工作时,说的还是普通话,到村里开展工作时,他和村民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但是,经过一年的沟通交流,张祥已经能和村民顺畅地对话,他甚至能听懂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他所管辖的鲁戛、沈家、兴隆、西拉四个村大多是苗族和布依族,群众不一定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肯定知道“说普通话的那个小伙子”。
说起这个说普通话的小伙子,曹德秀老人更是赞不绝口:“张警官脾气好,又热心,经常来我们这里,寨子里哪家有点事情,只要找到他,他都肯帮忙。”
张祥的经历,可以说是万千驻扎在少数民族村落民警辅警的缩影。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学习常用民族语言,逐渐和村民们打成一片。
“以前抓捕犯罪嫌疑人,因为习俗不同,差点和老乡起了冲突,做足功课后又去找老乡道歉。”钟山公安分局南开派出所民警胡祝鹏回忆。如今,在苗族大娘家里调解纠纷,在布依族院落宣传禁毒,在彝族村寨开展“送考下乡”,已经成为驻村民警辅警的日常。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正一点一滴地筑牢着民族团结的根基。
在六盘水,有彝族山歌、布依盘歌、梭戛苗族蜡染技艺、南开苗族芦笙技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布依族“六月六”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民族团结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每一个色彩都独具特色,和警察蓝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美丽图景。
每年三月,南开苗族跳花节如期举行,悠扬的芦笙声飘扬在会场上空。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民警们则身着警服在人群中维持秩序、服务游客、解决求助。
七月彝族火把节是最主要的盛会,公安机关全警动员,提前到岗,各点位民警警容严整、联动配合。他们用细致的工作为群众营造平安祥和的节日氛围,让欢庆的火把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熊熊燃烧。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投入警力5000余人次,圆满完成30余场大型民族节庆安保任务,服务各族群众10万余人次,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的工作目标,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每一个民族节庆的平安祥和。
在六盘水少数民族聚居区,基层民警的日常工作充满温情。他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群众的贴心人。当彝族群众为子女上学的户籍问题发愁时,民警会主动上门收集材料,让孩子顺利入学;当布依族老人行动不便无法领取身份证时,民警会将办好的证件送到家中。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进每个同胞的心田,让警民关系在守望相助中愈发紧密,也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七月的鸡场镇,暴雨如注。安全村——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唯一的出村道路被泥石流彻底阻断。民警一边安抚被困的苗族老人,一边挥锹铲土。铁锹不够,他们就用手扒;汗水模糊视线,就用袖子擦一把。钟山公安分局南开派出所所长魏胜带着清障小队,已经在齐膝的淤泥中奋战了六个小时,雨水浸透了警服,泥沙灌满了胶鞋,但没有人停下。“看到警服,群众就看到了希望。”魏胜说着。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凝冻救灾,公安民警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坚实的臂膀,为少数民族群众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坝。
在六盘水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警民同心、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共同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丽画卷。在彝族火把节的光芒里,在苗族跳花节的芦笙歌中,在布依村寨的炊烟下,那抹藏蓝色的身影始终与各族群众在一起,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警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公安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