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司法局开展法治宣传进农村活动。通讯员 杨理清 摄 ■记者 何永利
一场夫妻争执,在悠扬的侗族大歌中悄然消融;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在共同刺绣的指尖技艺里重拾温情。在黔东南州的村寨里,化解婚恋家庭纠纷,有着与众不同的“打开方式”。
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近年来,黔东南州探索出一条“民族特色+”的婚恋家庭纠纷化解新路径。将法治精神融入苗歌侗舞,让寨老歌师成为“和事佬”,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家庭增收……这套融合了法治、德治、自治与智治的“组合拳”,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焕发出蓬勃生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数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州婚恋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跃升至98.7%。
歌谣与法条共鸣 古老智慧焕发调解新声
“兄弟和睦共山林,姐妹相亲绣花衣……”10月17日,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司法所,一场调解以一曲《苗族劝和歌》开场。歌师将夫妻相处的道理唱进婉转的歌声中,让一对因琐事闹离婚的年轻夫妻紧绷的脸逐渐柔和。这是当地总结的“1314美丽调解法”的一幕。
黔东南是多民族聚居地,随着社会变迁,婚恋纠纷易发多发。硬性的法条如何有效抵达人心?当地找到了民族文化这把“金钥匙”,在《苗族劝和歌》的歌声里,无数剑拔弩张的争端最终握手言和。
而在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下,长廊中,“汉语+侗语”的双语普法队伍常用“以案释法”的方式讲解民法典。
线上,通过“苗侗普法”等新媒体矩阵广泛收集线索;线下,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开展“敲门行动”,实现“线上+线下”双轨排查。
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民歌调解”。民间歌师将法、理、情融入苗歌、侗歌、酒歌,录制成音视频传播,更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演唱。黎平县一首《家庭和睦万事兴》,成功化解多起夫妻经济纠纷。歌谣唱的是古老的训诫,传递的却是现代法治与和谐理念,在当事人心中激起深层共鸣。
指尖与心灵共暖 特色产业织就家庭“增收促和”路
黔东南有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夫妻长期分居、经济压力大是家庭矛盾的重要根源。为此,当地做起了“产业+”文章,从源头上减少纠纷。
在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司法所,一对闹矛盾的夫妻被邀请来共同学习制作银饰。在专注的锻打与錾刻中,双方的交流从争吵变为协作,紧张关系在银丝的缠绕间慢慢融化。这套“搭桥连心”调解法,将调解与非遗传承、产业发展巧妙结合。
“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在黎平县的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幅标语道出了许多留守妇女的新生活。合作社通过“品牌带产业”模式,将苗绣、银饰等“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在这里工作,不仅有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正在刺绣的杨姐说,经济独立让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提升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都比以前和睦很多。产业赋能,既鼓了口袋,也暖了人心,为家庭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情感基础。
古约与新法共治 多元力量筑牢权益“防护墙” 在锦屏县华寨村,村委会墙上张贴着由村民共同制定的《村民自治合约》。一旦谁家闹矛盾,由寨老、歌师等组成的“劝和小组”便会出动,或用民歌劝解,或按古约送上“劝和匾”,饮下“和解酒”,用充满仪式感的情感化方式化解纠纷。
据介绍,黔东南积极引导乡贤、寨老、歌师、“五个妈妈团”等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推动形成“家庭自律、邻里守望、社区调解、法治保障”多元共治格局。同时,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如黎平县肇兴镇推行“零彩礼”或象征性彩礼,以禾糯、鸭子等作为聘礼,有效避免了因高额彩礼引发的家庭矛盾。
在发挥民间智慧的同时,司法保障的“硬支撑”从未缺席。全州构建起“党政引领、司法介入、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公安机关对家暴等行为快速查处,法院开辟涉弱势群体“绿色通道”,检察院加强法律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律师、公证等资源提供应援尽援的法律服务。在州、县、乡各级综治中心,“常驻+轮驻”的各部门实现“一窗受理”,推动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从苗岭侗乡的歌声里,从指尖流淌的技艺中,从古老与现代交融的治理智慧里,黔东南州正用充满文化温度的实践,谱写着一曲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