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现场。 ■记者 陈景雄
2023年11月,六盘水盘州市的一家石材加工厂里,轰鸣声中,一块巨石意外倾倒,工人毛某被压伤右腿。事故发生后,围绕是否构成“工伤”,在企业与人社部门之间持续发酵。
目前,该案正在法院审理中,法庭正围绕企业的具体责任与人社部门行政认定的合法性等焦点问题展开调查。
个案裁判不仅决定当事人权利义务,更检验地方行政决策与执法公信。近年来,六盘水市两级法院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精神,把行政审判作为助推依法行政、优化营商环境、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
100%出庭应诉:依法行政的标尺更明晰
“每一次出庭应诉,都是一次法治体检。”六盘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仲裁院院长黄初帅说。
几年前,该局因部分案件处理不规范,屡遭败诉。此后,他们以案为鉴、以训促改,组织执法人员对工伤类案件裁判文书进行专项研读,归纳法院裁判规则,提升同类案件认定准确率。今年9月,水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应邀走进市人社局,现场讲解行政证据审查标准与工伤案件处理要点,执法人员边听边记,氛围热烈。
目前,该局已连续三年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出庭是义务,也是责任。通过庭审,我们反思执法短板,完善制度漏洞。”黄初帅说。
对此,钟山区副区长杨洋同样深有体会。他说,自2013年贵州省率先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改革以来,钟山区的每一次执法行为都在更为严格的司法审查下进行。“如同为我们行政机关树立了一面更为明亮的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身行为的得失,也更有力地倒逼我们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
他们从“被动应诉”转向“主动学习”,从“怕打官司”转向“敢上法庭”。区政府严格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选择性执法;同时组织负责人旁听庭审、研读判决,把“案中问题”转化为“制度规范”。
以制度为纲:行政审判“助推器”作用凸显
从立案审查到判后监督,六盘水市两级法院正以系统化、实效化的举措,推动行政审判工作提质增效,助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完善立审衔接,前移审判关口。全市法院在全省率先推行审判部门提前介入争议机制,由行政审判部门负责行政案件立案审查,对起诉条件、事实依据进行专业释明,引导当事人通过复议、调解等途径前置化解矛盾。
深化府院沟通,形成协同共治格局。六盘水出台《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诉讼工作衔接规定(试行)》,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与法院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推送行政机关败诉风险案件台账,促进行政机关自我纠错、主动整改。自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参与府院沟通会议35次,推送风险提示40余次,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支点。
强化审判监督,优化质效指标。2025年1至9月,全市法院受理行政案件756件,调撤率51.58%,居全省第一;行政审判质效达标率100%,平均结案时间、上诉率等指标持续优化。
一系列改革创新,六盘水市两级法院让行政审判从“终点审查”变为“前端预防”,从“个案监督”迈向“系统治理”。司法与行政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依法行政从口号变为行动,成为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力量。
如今,六盘水的每一场庭审,都在为法治政府建设添砖加瓦。
以法解纷:为群众排忧纾困的“最后一公里”
一起看似复杂的行政争议,因法院的能动司法与行政机关的主动担当,提前化解。
2022年,盘州市某局个别工作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违规出具不动产登记证明,致使何某等群众遭受损失。案件移送至水城区人民法院后,刑事调查与行政争议一度交织,矛盾陷入僵局。
面对复杂局面,法院没有止步于“就案办案”,而是主动作为、协调各方,推动行政机关查清事实、依法纠错。该局随之全面启动自查程序,主动撤销错误登记,并在法院协调下先行赔付群众损失,避免了群众多头诉讼、反复纠纷。
今年6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最终达成行政赔偿调解协议。“从立案到拿到调解书仅用了8天时间。”何某说,这场跨区审理的行政诉讼,不仅帮他挽回损失,更让他感受到司法的力量。
围绕群众关切,六盘水市两级法院整合资源,打造“一站式”行政争议化解平台,推动“多元化解—行政复议—司法审查”有机衔接,做到“案结事了心也了”。同时,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将审判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行政机关,推动源头治理、同题共答。
一个案件的化解,往往能撬动一个领域的改革。从个体权益的保障,到执法行为的规范,再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六盘水行政审判助推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