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05版:人大周刊
第06版:广告
第07版:理论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全面认识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时代意义
法治类短视频的价值表达
接受美学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的法理分析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受美学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的法理分析
■刘毅 薛铭泽
引言: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电影产业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电影逐步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国家叙事体系。响应《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条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主旋律电影在完成意识形态表达功能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商业类型叙事与艺术美学表达,演进为“新主流电影”这一复合型范式。
新主流电影是在《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推动新时代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框架下,对主旋律电影、商业类型片与艺术电影三者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兼具价值引导力、市场传播力与美学表达力的国家电影形态。以《长津湖》、《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为代表的作品,在严守国家安全与历史真实底线的前提下,通过类型化叙事与个体化视角,完成对集体记忆与国家形象有效的法理建构,体现出接受美学所强调的“观众中心”与“意义再生产”的法理机制。
一、新主流电影中叙事美学与接受美学的运用与表现
(一)叙事美学的法律边界:从表达自由到价值引导
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五条,电影创作应“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含有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内容”。在此法律框架下,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美学并非纯粹的形式实验,而是需在价值合法性与表达多样性之间实现平衡。叙事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研究,其包含文学理论、电影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电影艺术当中,叙事美学主要包含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以及人物塑造。叙事美学在电影叙事结构上往往关注故事构建如何构建,在故事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阐述,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创作;叙事美学在叙述视角上往往会根据剧情逻辑关系选择剧中人物视角。在所选取的人物视角中建构出独属的社会价值观和法律逻辑;叙事美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运用上,往往通过人物闪回或设置环境建构起电影时间与空间;叙事美学在人物塑造层面往往通过构建起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外形通过对性格、动机与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给观众构建出“典型人物”,通过这些角色让观众产生共鸣。例如,在影片《长津湖》中,以影片中伍万里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建构出志愿军的英勇顽强,通过“平民—战士—英雄”的成长叙事,完成对国家记忆的个体化书写,既避免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化”倾向,又在情感层面实现了观众的爱国主义认同。
(二)接受美学的合法介入:观众中心与价值再生产的法治逻辑
“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位置,认为读者的审美再创作活动才是真正使作品具有涵义的关键,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考虑到鉴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在中国语境下,该理论的引入需与《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事业”相呼应,避免陷入“观众至上”的相对主义陷阱。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之中要想凸显艺术价值就需要从观众审美出发,迎合受众的鉴赏期待,新主流电影正是通过充满感官刺激的镜头语言与生动感人的人物故事,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电影《湄公河行动》中,以精彩的战斗场给观众展现出中国缉毒警察的骁勇善战,创新了相应表达,减少了以往“喊口号式”的人物创作,对于观众的审美接受起到了促进作用,“圆形人物”的建构更深一步的加深了角色的真实性,促进了电影的传播。
二、新主流电影叙事美学的价值表达与接受机制
(一)叙事期待与主流价值的合法耦合:从“市场迎合”
到“价值协商”
新主流电影的艺术创作不仅注重传统的艺术叙事与人物表达,还注重与市场相关元素与技巧的结合。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在叙事的表达中不仅注意正能量主题的表达,还包含相应的市场推广与产品营销,对于改变以往刻板的叙事方式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还促进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当今在创作叙事故事的时候,新主流电影可以从受众审美需要出发,在题材上可以加入更为多元故事题材。例如,影片《流浪地球》中,航空站宇航员为了拯救地球人类文明毅然决然选择牺牲自己,只为让更多人有生存希望。这部影片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塑造“英雄人物”,而是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将叙事人物聚焦于平民中,这种形象的塑造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中叙事故事里“说教式”的输出,而是将故事建构在科幻类型元素的虚构背景下体现出人类的伟大。改变了以往刻板的“好莱坞叙事”,而是以国际化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在叙事技巧中增加了人类共性与情绪共鸣。
(二)叙事视角的合法性选择:从“技术策略”到“国家叙事伦理”
“叙事视角”是指在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创作电影时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在新主流电影创作中,如何选择叙事视角影响到观众的审美需要与接受程度,往往选择观众乐于接受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影片的创作与传播。在选择叙事视角时要根据所要创作的电影内核进行相主题选择。“新主流电影”在叙事过程中通过设置出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打造出当代的中国形象,对于新主流电影抱有较大审美期待。总体来看我国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视角具有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例如电影《建国大业》中所采用“外部聚焦”的叙事方式,以冷静客观的中立视角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在观影同时观众可以在客观的视角叙事当中深刻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新中国成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大部分采取了内聚焦叙述,个别单元采取了“零聚焦叙述”。例如其中《北京你好》单元中,剧本单元从剧中主人公角度出发,以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视角讲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人民的准备。导演通过内部聚焦的拍摄方式带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观影体验,同时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到剧中人物的付出与艰辛,在剧中人物所产生的影响下,在观影的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三、叙事美学的价值跃升:从艺术表达到国家软实力
(一)艺术价值与国家价值的合宪统一
根据《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事业”,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电影以其自身可视化,真实性,娱乐性的特点取得了众多观众的接受。新主流电影以自身精彩的情节设定与刺激性画面给予了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但是单纯的使用视觉冲击与简单故事脉络叙事很难完成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跃升。在未来的叙事策略层面可以更多加之宏大社会主题,同时从观众审美期待与创新期待出发,与影片故事发展进行结合,运用影片故事发展为观众提供精美观影体验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输出。新主流电影在创作主题与创作手法上都有了全新的定义与价值跃升,对于丰富电影的艺术价值与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都给出了应有的答卷,在未来的电影叙事美学层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为电影艺术价值的跃升提供新的范式。
(二)受众本位与价值再生产:法治语境下的“人民美学”
根据《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条,电影创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意味着“受众本位”并非市场主义,而是人民美学的法治化表达。新主流电影应当重视受众反馈与观众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选取叙事角度与叙事视角,在建构的电影空间中以生动感的人物形象,以情感人的故事情节,传播好当代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把握好商业性与正能量相互之间关系的同时做好自身的传播定位,助力电影价值的跃升与发展。以人民视角传播中国声音,以受众接受创造出更多属于社会主义的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出更多像《长津湖》《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这样的优秀影视作品。
结语:在“全面依法治国”与“文化强国”双重战略下,新主流电影的叙事美学已超越纯粹的艺术范畴,成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美学支点。接受美学所强调的“观众中心”在中国语境下,需与《宪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国家安全法》等形成“价值—法律—美学”的三重耦合。新主流电影在电影叙事中的应当以创新的视角与形式吸引观众,从观众的审美期待出发,这样才能真正吸引观众,取得传播价值观与票房的双层成功。
(作者刘毅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高级记者;作者薛铭泽系贵州民族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