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法治类短视频的价值表达
  ■庄信鹏 刘骁
  法治类短视频作为新兴的法律传播形式,凭借其时长短、内容活、形式新、传播快等优势,已成为法治宣传的重要载体。这类短视频不仅推动了法律知识的广泛普及,更促进了法治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深度融合。在价值表达层面,法治类短视频不仅实现了法治精神的赓续与演进,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核心价值观,有力推动了法治社会的构建与完善。
   一、法治精神的赓续与演进
  法治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承载,催生了法治类短视频的蓬勃兴起。这类短视频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运用鲜活的故事讲述与真实案例剖析,凸显了法治在促进社会进步进程中的核心价值,有效增强了民众的法治信念。这类内容以案释法,直面社会关注的法律热点,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巧妙融合了内容的贴近性与实效性。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与反诈教育议题日益受到年轻群体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一批法治类短视频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关乎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将抽象复杂的法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彰显了法律在协调技术进步与权利保护之间的关键价值。例如,抖音账号“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全部视频中,通过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几乎涵盖的所有的诈骗手段和案例,向观众介绍了电信诈骗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强大破坏性。几乎每个视频都是结合案例与实践的方式展现出关于反诈教育一揽子的法律法规,循序渐进地实现了数字时代反诈教育普及的任务,这正是“依法治国”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完美融合。。
  另一方面,在法治与文化的交融共进中,二者间的良性互动正持续迈向新高度。当今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间的互动愈发紧密,既包含交流互鉴的和谐旋律,也伴随着碰撞竞争的复杂音符,文化领域已然成为国际竞争与大国博弈的关键阵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法治类短视频巧妙地将法治理念深植于本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不仅为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化了对法治精神的认同与尊崇。同时,通过挖掘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这类内容也在更深处连接了文化传承与当代法治实践。如抖音账号“厚大普法”于2025年年初开始发布的短视频系列《中国法制史:带你穿越千年法律长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该系列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绎,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法律演进史娓娓道来,让每一个沉睡在典籍中的古老律条,都变成了可感、可知、可思辨的故事。从夏商周的“神判天罚”,到秦汉的“律法一统”;从大唐恢弘的《唐律疏议》,到大明精密的《大明律》这部系列片如同一部动态的“法治史诗”,将每一个王朝的法律思想、典型制度与标志性案例,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思维的革命。科技与法律的跨界结合,打破了法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让先人的法治智慧从象牙塔走向了十字街头。当憨态可掬的动画商鞅在讲述“徙木立信”,当精美的CG技术重现“春秋决狱”的现场,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法治精神那跨越千年的生命力。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建构,更有助于在全球化视野下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向世界生动呈现了中国法治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当代价值。
   二、法治类短视频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隐性传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法治类短视频通过精心设计情节,对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深入解构,在叙事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观众的日常认知。这种传播方式超越了生硬的灌输,以情感与逻辑的双重触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广泛认同与深度内化。具体而言,此类视频常采用案例化的多重叙事策略,有效激发公众共鸣。所选案例多源于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讨论热烈的真实事件,并在叙述中融合多元视角,兼顾故事张力与教育意义。例如,借助多样化的二次创作手法,将影视作品中关乎公平正义的片段与现实案例有机交织,通过生动具象的表达,唤起观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平、正义等理念的情感认同,从而在不自觉中完成价值观的隐性传递。例如,抖音账号“遂宁公安”2022年发布一系列普法系列短剧《进拘留所的一百种方式》,通过多篇小故事讲述进拘留所的方式,让观众通俗易懂,在观众心里建立其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反向案例,保证了每一个短剧讲述自己的法律观点,同时让观众心中对法律法规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将反向案例通过正面宣传的方式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些法治短视频让“法治”二字从纸面的条文,真正走进了人民的内心,为在数字时代构建一个“全民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另一方面,则借助“热点+互动”的模式,在精准传播的基础上,推动受众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参与,实现了价值观的柔性传递。这意味着,法治的价值已从静态的行为规范,演进为一种动态的公众互动、并深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例如,抖音账号上“织金检察”“贵州检察”等官网账号共创的一部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微电影《你应该管》,电影讲述的故事选取关系到与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通过视听语言和情感认同的方式实现了关于家暴、性侵、校园欺凌、见义勇为等法律教育的有效引导。不仅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的相关知识,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全社会培育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沃土。综上所述,法治类短视频是连接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的有力抓手,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这意味着观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价值传递的参与者与实践者,真正实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播目标。
  三、法治类短视频助力法治社会建设的完善
  法治类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应运而生的创新法律传播载体,不仅成为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普法教育的前沿阵地,更在加速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法治发展提质增效方面展现出无可替代的推动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凸显出法治社会建设在整个法治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依托高效的传播机制与多样化的内容形态,法治类短视频在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法治信仰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法治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创新,有效弥补了传统普法在覆盖广度、传播效率与教育深度上的局限,为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注入了持续活力。其一,法治类短视频显著拓展了普法教育的覆盖范围。尤其在偏远地区,凭借其制作门槛低、传播速度快、接收便捷等优势,短视频有效填补了传统普法手段难以触及的空白。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这类内容打破了时间与地域对法治宣传的限制,使偏远地区群众也能平等、便捷地获取法律知识,从而在更广范围内推动法治意识的普及与深化。例如,抖音账号“苗侗普法”2025年发布的作品《乡村国际电影节之法治副校长护苗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层普法的范本。选取贴近生活的选题,消弭了法律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感,使政策宣传与法治精神在熟悉的语境中自然流淌,有效地帮助观众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了解的日常行为指南。此举提升了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更缩小城乡法律认知差距、填平法治文明的“最后一公里”。当每一位村民都开始信任法律、愿意并能够使用法律武器时,法治社会的根基才真正得以在广阔的乡土中国夯实。这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从顶层设计的“主动脉”畅通到了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
  其二,法治类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的呈现形式,极大提升了法律执行过程的透明度,为公众开辟了一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路径。实践中,不少政法机关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实时记录执法现场,将执法活动全方位展现在公众面前。以抖音平台上拥有八百多万粉丝的“深圳交警”账号为例,该账号采用一线跟拍的方式,真实再现民警的日常执法场景,让公众在近距离观察中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进而加深了公众对法治的信赖与认同。法治类短视频通过促进执法公开,不仅广泛传播了法律知识,生动展示了执法文化,更激发了公众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热情与积极性。在这一良性互动的传播机制下,法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公众与法治之间的纽带更加牢固,为构建法治社会筑牢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根基。
  [作者庄信鹏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刘骁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贵州省播音与主持艺术虚拟教研室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5GZGXRWJD01)”]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