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关注
标题导航
铜仁税务稽查:刚柔并济护发展 “查服同行”暖企心
罗甸:全方位织网 多维度暖心
图说新闻
解锁不一样的“法”式味道
小卡片架起警民“连心桥”
余庆县“数字乡场”志愿队:数字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庆县“数字乡场”志愿队:数字赋能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记者 姚强
“家人们,这袋红渡村生态米,是咱们村民生态种植、手工收割、精心筛选的新米,煮出来的饭带着自然的米香!”镜头前,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毅手持米袋,熟练地展示产品细节,直播间里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场由“数字乡场”志愿服务队搭建的“村播”,不仅让深山农货搭上了“数字快车”,更成为余庆县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志愿红”牵起“数字线”
在余庆县大乌江镇,全镇9个村(社区)党(总)支部率先行动,构建“党(总)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散落在各村的生态米、土鸡蛋、手工笋等优质农特产品整合起来,通过“村播”平台推向全国市场。
红渡村曾因缺乏专业设备和主播,“村播”计划一度停滞。后来,村里与贵州聚贤人才有限公司合作,企业提供专业直播间搭建、设备运维和主播培训,村“两委”与志愿者则扛起货源组织、品控把关的责任,成功破解了发展瓶颈。如今,红渡村的“村播”从无到有,还带动大乌江镇培育出2支稳定“村播”团队、5名本土主播。
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当起“领头雁”,徐毅从驻村书记变身“带货达人”,首场直播就卖出800多斤大米,让村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潜力。大乌江镇整合154人组建志愿服务队,涵盖党政干部、医护人员、网格员等,不仅做直播带货的“推销员”,还为行动不便的农户上门取送货物,在直播现场备好饮用水、防暑物资。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各类助农惠民服务21场,让“服务零距离”照进现实。
“小直播”撬动“大服务”
“数字乡场”志愿服务队从不局限于单一村落,而是以“联村直播、串寨服务”打破村域界限,让“村播”从“单点发力”变成“集群作战”。红渡村志愿服务队曾多次走进凉风、新场、银坝等周边村落,瞄准农产品采收季和消费高峰开播,单场销售额最高突破2300元,拓宽了农户销路。
更贴心的是,“村播”平台还成了“多功能服务站”。直播现场总会设置政策宣讲区、便民服务角和调解服务台,志愿者趁着直播间隙,给村民们讲移风易俗、防溺水知识,镇卫生院的医生也会来开展义诊,村“两委”工作人员则现场解答群众关于医保、养老等政策疑问。服务队还专门围绕“遵行新风尚·文明我先行”主题,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让党的政策和文明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数字乡场”已开展政策宣讲45次、爱心义诊6场,服务群众超2600人次。
“数字场”助力“大治理”
“数字乡场”不仅是助农增收的平台,更成了基层治理的“新抓手”。大乌江镇组建治理协同志愿队,通过“线上看评论+线下收意见”的双向机制,收集村民的诉求和建议。红渡村曾通过直播平台收到村民关于“修缮通组路”“提升茶叶种植技术”的建议,村里当即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限时办理,确保“件件有回音”。
就连邻里矛盾,也能在“村播”现场化解。此前,关塘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志愿者和调解员在直播间隙介入调解,讲政策、摆道理,最终让双方当场握手言和,“直播+调解”的新模式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对于马龙村这样偏远、村民居住分散的村组,服务队更是用贴心服务解决难题。志愿者上门为留守老人取送待售的农产品,村委还提供午晚餐食,让老人们不用出门就能实现“家门口变现”。截至目前,大乌江镇“数字乡场”志愿服务队已开展“村播”136场,销售总额达86.5万元,真正用“小直播”助力“大治理”,让数字赋能温暖“大民生”,为余庆县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