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昔日夫妻对簿公堂 法官解心结护孩童
  本报讯(记者 贾华)“法官叔叔,我想跟着爸爸生活……但是请为我保守秘密,我不想让妈妈伤心。”近日,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法院法庭里,9岁的小雨(化名)轻声地向法官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这句稚嫩而真挚的“悄悄话”,成了化解一起抚养权纠纷案件的关键。
  原告李某(化名)与被告张某(化名)原系夫妻,协议离婚时约定婚生女小雨由其父亲张某抚养。后李某认为前夫因工作繁忙疏于照顾女儿,遂向白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抚养权。
  “小朋友,不要紧张,这里说的话是我们之间的秘密。”考虑到案件涉及未成年人权益,承办法官决定以单独交流的方式,倾听孩子最真实的想法。面对陌生的法庭环境,小雨起初略显拘谨,语焉不详,承办法官以亲切的言语和温和的态度逐渐消除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交谈中,小雨轻声说道:“爸爸虽然忙,但很爱我。妈妈对我也很好,我不想伤害他们任何一个人。”孩子的体贴和懂事令法官动容,小小年纪就已懂得体谅父母的不易。
  “处理涉未成年人的案件,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让父母之间的爱恨情怨影响孩子的成长。”承办法官意识到,一纸判决难以真正抚平亲情“褶皱”,于是决定通过“背靠背”调解方式,既守护孩子纯真的心愿,又真正化解双方的心结。
  起初,父亲张某不愿意面对法庭,法官便通过当地综治中心辗转建立沟通基础,向其转达了孩子对他的体谅,同时指出其在陪伴时间上的不足,希望他努力创造条件给予女儿更多高质量的陪伴。
  面对母亲李某,法官从情感切入、以法理引导,说明变更抚养权并非是让孩子幸福的唯一路径,保障孩子获得稳定、连续且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才是核心目的。经过多次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维持现有抚养关系,母亲李某周末和寒暑假可以陪伴女儿,确保孩子获得完整而温暖的父爱和母爱。
  案件圆满结束后,承办法官感慨道:“家事审判不仅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司法的作用不仅在于明断是非,更应传递温度、弥合亲情,努力让孩子在爱和关怀中健康成长。”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