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关注
标题导航
档案里的司法温度
图说新闻
册亨县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消防安全标准化整治
麻山深处的司法答卷
昔日夫妻对簿公堂 法官解心结护孩童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五次调解到主动履行
麻山深处的司法答卷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陈开阳
初秋的午后,长顺县人民法院鼓扬人民法庭的办公电话里,被告柏某某的声音带着几分愧疚,却格外坚定:“钱我跟亲戚借到了!明天一早,你们能不能通知原告来法庭,我把钱当面赔给她!”
这通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麻山深处一场邻里纠纷的结局。谁能想到,这起曾让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法庭五次斡旋仍各执一词的矛盾,竟在一纸判决后,迎来了被告主动借钱履行的温暖转折。答案,就藏在司法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坚守里,藏在鼓扬人民法庭扎根乡土的每一次努力中。
“小路”引发大纠纷
2022年,柏某某要给家门口的路做水泥硬化,班某某却认死了这条路占了自家的油菜地。那片地里,长的不只是油菜,更是庄稼人对土地的执念。从拌嘴到争吵,村委会跑了一趟又一趟,嘴皮磨破了,道理说透了,可两人的火气没降反升。2023年8月的一个中午,争吵终于酿成冲突,拳头、泥土、碎石成了“沟通”的工具,班某某受伤住院,经鉴定构成二级轻伤,柏某某也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
矛盾摆到鼓扬人民法庭时,法官心里清楚:这不是简单的“赔钱了事”,若是一判了之,两个家庭的仇怨可能要结一辈子。于是,鼓扬人民法庭法官牵头,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次次凑到一起,有时在村委会的小平房里,有时在法庭的调解室中,木桌上的茶杯添了又凉,窗外的山风来了又走,五次调解,就这么“磨”了下来。
柏某某一开始红着眼眶喊:“是她先骂我!先拿泥土扔我!凭什么让我赔?”
班某某也不甘示弱:“他占我地还打人,这钱必须赔!”
工作人员不急不躁,先听两人把“委屈”倒完,再用方言一点点解释民法典里的“过错责任”,拿出现场照片、证人证言一点点梳理:路是不是真占了菜地?争吵是谁先挑的头?打架造成的伤害该怎么算?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渐渐地,柏某某的嗓门小了,班某某的情绪也平了。他们或许还没完全同意赔偿方案,却都在心里明白:法律不讲“谁声音大”,只讲“谁有理”。
一纸判决暖人心
五次调解虽未达成一致,却为“公平”铺好了基石。为了及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官决定开庭审理。庭审时,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只有对事实的冷静梳理:法庭调取了村委会的调解记录、公安机关的询问笔录,让双方当庭质证。对于“道路是否侵占菜地”,法官还专门去现场,拿着卷尺在田埂上一步步量,把“事实”钉得扎扎实实。
判决书送达时,柏某某捏着纸页,一字一句地读。他没想到,判决书中不仅写了“要赔多少钱”,更把“为什么这么判”说得明明白白:从双方的过错比例,到医疗费、误工费的计算依据,再到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每一条都有理有据,每一句都清晰透彻。
“我以为法官会偏向原告,没想到连我受伤的情况都考虑到了,还说我也有部分责任,这判得公道!”柏某某放下判决书,心里的疙瘩一下就解开了。
班某某也拿着判决书反复看,看到法官认定“柏某某的道路硬化确实对菜地造成影响”,赔偿金额涵盖了自己的全部合理损失,她眼眶一热:“我就想要个说法,现在不仅有说法,还能拿到赔偿,这就够了。”
没人催,没人逼,柏某某主动拨通了亲戚的电话:“我跟人打官司输了,法官判得公平,我不能赖账,你能不能先借我点钱?”电话那头的亲戚听他说完前因后果,笑着说:“你能认这个理,我就敢借你这个钱!”于是,就有了那通让法官暖心的电话。
从拒绝赔偿到借钱履行,改变的不是柏某某的赔偿能力,而是他对公平正义的信任。
“背篼精神”护和谐
鼓扬人民法庭的牌子,挂在麻山深处的鼓扬镇上。
这里下辖两镇一乡一社区,28个村(居)委员会散落在山坳里,路陡得要靠脚一步步丈量,少数民族群众占了大多数,婚姻家事纠纷、邻里纠纷占了案件总数的80%以上。在这里当法官,光懂法律还不够,还得懂乡亲们的“乡土情”。
“‘背篼干部’当年背着物资走村入户,我们也要背着司法服务走到百姓身边。”法庭工作人员常这样说。
近年来,借着“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东风,鼓扬人民法庭摸索出了一套接地气的“土办法”:“五位调解法”联动政府、公安、司法、村委,把矛盾化解在萌芽;“1+1+N”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法,让法官牵头、助理配合、多方参与,不让纠纷“积成病”;“1+28”婚姻家事纠纷化解工作法,给每个村配上“法律明白人”,把法治宣传送到院坝里、田埂上。
法官们常常背着装满法律宣传册、调解记录的包,沿着“背篼干部”走过的路,去村里开“院坝法庭”。有时在村民的晒谷场上,摆几张板凳,就开起了庭;有时在村委会的屋檐下,用苗语、布依语给老人解释“赡养义务”;有时遇到村民吵架,他们顺道就停下来,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讲,让矛盾“当场消化”。
渐渐地,变化悄然发生:法庭受理的婚姻家事和邻里纠纷,连续四年往下减;调解撤诉率连续三年超过90%;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更没有“民转刑”的悲剧。就像班某某和柏某某,如今在寨子里遇见,也不会再红着眼眶吵架。那纸公平的判决,不仅解决了一场纠纷,更守住了邻里间的一份平和。
麻山的路,依旧陡得需要慢慢走;鼓扬人民法庭的灯,依旧亮到很晚。可正是这份“慢慢走”的耐心,这份“亮到深夜”的坚守,让公平正义不再是法条里冰冷的词汇,而是乡亲们心里暖乎乎的踏实。
当柏某某把借来的赔偿款交到班某某手中时,阳光正好照在两人脸上,没有了之前的剑拔弩张,只有释然。这,就是鼓扬人民法庭交出的司法答卷。以公平为笔,以民心为纸,写就的“案结事了人和”,也正是司法最动人的模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