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关注
标题导航
档案里的司法温度
图说新闻
册亨县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消防安全标准化整治
麻山深处的司法答卷
昔日夫妻对簿公堂 法官解心结护孩童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档案里的司法温度
——施秉县法院牛大场法庭“成长档案”为少年织就守护网
■记者 吴文珑 通讯员 廖明林 杨胜涛 龙心
“法官叔叔,爸爸现在每周都打电话给我讲故事呢!”初秋的施秉县牛大场镇,11岁的小邓(化名)攥着新书,蹦跳着向回访的法官张卜生分享近况。这温暖的一幕,背后藏着牛大场人民法庭一份特殊的“档案”——“司法关爱成长档案”。
在施秉县人民法院牛大场人民法庭,负责人张卜生的办公桌一角,总立着一摞格外整齐的“档案”。它们不似普通案卷那般,翻开扉页,字里行间满是温度:“小邓,11岁,父母离异后随母生活,性格内向但无辍学风险。2025年5月调解结案后,通过实地走访、电话沟通、视频连线等方式回访2次……”
这便是牛大场人民法庭专为涉诉未成年人建立的“司法关爱成长档案”。在婚恋家庭纠纷案件画上句号后,这些档案成了法官们续写“守护故事”的载体——从“判完就结”到“跟踪到底”,纸页间记的是信息,藏的是对孩子未来的满心牵挂。
关注判决之外的“隐秘角落”
“孩子我不要,我只出抚养费!”在牛大场人民法庭审理的婚恋家庭纠纷里,约80%涉及未成年人抚养问题。庭审现场,当事人常为抚养权、财产争得面红耳赤,却鲜少有人主动问:“孩子现在怎么样?今天吃饭了吗?在学校开心吗?”
“很多人觉得,法院判完,事情就结束了。可对孩子来说,家庭的裂痕可能才刚刚开始。”张卜生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判决下来了,抚养权归了一方,抚养费数额定了,可孩子却突然变得沉默,放学路上不再蹦蹦跳跳,作业本上的字迹也越来越潦草。
“我们要做的,是在法庭判决之后,继续关注那些判决之外的‘隐秘角落’,让司法干预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张卜生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决定:不能让案件“一判了之”,得给每个涉诉孩子建一份“档案”,通过“司法关爱成长档案”对每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判后跟踪”。
如今,每一份档案里,不仅有案件基本信息,更详细记录着孩子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监护人的履职情况等。例如,孩子现在和谁生活在一起,学习是否下降,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些细碎的文字,成了司法守护最好的见证。
强制唤醒并找回“缺位的爱”
小兰(化名)的档案,是牛大场人民法庭最早建立的几份之一,档案封面编号为〔2025〕施法牛字第3号。这不是冰冷的数字编号,而是每一位像小兰一样的孩子的未来,亟待司法温柔的关注和守护。
此前,小兰的父母王某和郑某闹离婚,在法庭上为抚养权争执不下,谁都没提“孩子没人管怎么办”。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环境不稳定,法庭最终判决不准离婚。可一个月后,张卜生按档案记录的地址回访时,却看到:王某自收到判决后,不仅没有陪伴孩子,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提供。
“婚姻过不下去,孩子有什么错?”针对未履行监护职责的王某,法庭迅速对其发出《家庭教育令》,要求王某认真履行监护义务、关注小兰的心理状况及情感需求、了解小兰的成长情况并提供相应经济和物质保障等。同时,在小兰的司法关爱成长档案里记录下一次回访的时间和重点内容:1个月后回访,继续强化王某的抚养责任,持续跟踪抚养费支付情况及小兰心理状况。
再次来到小兰家那天,阴雨连绵,但泥泞的山路阻挡不了关切的心。张卜生带着法庭干警一路驱车而来,一见面小兰就迫不及待地说:“叔叔,你们终于来了,自从上次你们跟妈妈谈话之后,现在他们都会主动关心我了!我心情也好了很多,一有时间就跟妈妈打电话,她也会给我购买一些衣服和学习用品,我现在在学校更加努力了。”
截至目前,牛大场人民法庭已通过档案追踪,向12名失职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令》,每一份令状背后,都有一个“缺位的爱”被重新唤醒的故事。
档案“情报”让守护不止于法庭
“镇里几个水库暑假没人巡逻,留守未成年人容易去玩水。”“高三学生小芳(化名)因为父母离婚,最近总说不想上学了。”……在牛大场镇未成年人保护联席会议上,牛大场人民法庭干警念出的这些“情报”,都来自“司法关爱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从不只是法庭的“独角戏”,而是多部门联动的“信息桥梁”。每次回访发现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整理成“需求清单”:面对情绪低落处于升学期或有厌学风险的儿童,将档案交给所在教育部门和学校;面对留守未成年人,将档案和具体情况交给所在地的乡镇府及村委;面对身体瘦弱或有疾病的儿童,将档案交给当地政府和卫生院……联合政府、公安、学校、卫健等相关部门,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制作“清单”,全方位保障婚恋家庭纠纷矛盾下的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小芳(化名)的故事,就是“联动守护”的典型。档案里记录,父母离婚后,小芳在家庭变故和升学压力双重打击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法庭工作人员拿着这份档案,很快联系当地政府与其所在的学校,针对小芳的“一人一档”内容商讨对策。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引和老师同学的关爱下,小芳终于重回课堂,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社工还上门为小芳做心理疏导,慢慢帮她找回自信。
今年8月,小芳的档案里添了新内容:“在参加2025年高考后,小芳传来了好消息,她成功被大学录取,已于九月份前往学校报到。”
“法庭提供的线索太关键了,让我们的帮扶和安全预防工作能有的放矢,更精准、更有效。”牛大场镇政法委员吴丹说,靠着这些“一手信息”,让守护从“单点发力”变成了“众人拾柴”。日前,牛大场镇妇联牵头组建了“爱心爸妈”结对帮扶关爱群体,共104名,由镇党员干部、村干组成,精准结对关爱儿童258名,实现特殊儿童群体帮扶关爱无遗漏、全覆盖。
“这些档案不是冰冷的台账,是孩子们的成长日记,也是我们司法工作的动力。”张卜生告诉记者,司法关爱成长档案是牛大场人民法庭未成年人保护“四维工作法”的核心载体。该法庭通过“建档回访+源头预防+联动聚力+精准帮扶”,多措并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25年以来,46份档案,22次实地回访,28次心理疏导,6人次联动帮扶,12名监护人改正监护失职行为……纸页间的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在牛大场人民法庭,司法的温度,不只在判决书中,更在对每个孩子绵长的牵挂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