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新时代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探析
  ■任亚静 刘毅
  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与中国社会深刻转型,新主流影视作品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核心方向。它既承载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使命,又在艺术表达与市场运营层面实现突破,展现出强劲的文化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价值传递革新、叙事策略创新、跨文化传播实践等多维度探索,新主流影视作品走出了一条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研究其创作现状、艺术创新逻辑及优化路径,对推动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范式转型与艺术创新实践
  (一)范式转型的驱动逻辑
  范式是科学界普遍接受和采纳的一切规则和准则。在《再论范式》一文中,库恩将这一概念称为“专业母体”,它涵盖了符号、模型、实例等多种元素,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影视艺术中,范式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来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并且可以揭示出这些时期的差异。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的影视艺术,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把握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旋律电影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是说,通过范式转型能够有效的结合多元文化资源,并通过其激发情感,这种能力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天赋,它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精神以及个人的亲情、友情、爱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集宏观于微观于一体的强烈的家国情怀。例如《战狼2》以个体英雄成长轨迹串联国家形象塑造,让爱国主义价值观在情感共鸣中自然传递。
  (二)艺术创新的三重核心实践路径
  新主流影视作品在艺术表达上实现多维度突破,形成三重创新路径:其一,叙事策略构建“微观叙事与宏观语境”辩证统一,《功勋》以八位功勋人物的个体生命史为切入点,细腻刻画其奋斗历程与精神品质,折射国家发展轨迹。其二,情感动员以“情感叙事”引发集体共鸣,《你好,李焕英》通过时空穿越设定重构母女伦理关系,以“牺牲-成全”的情感范式触动观众对亲情的共情。其三,传统文化传承实现“符号当代转译”,《琅琊榜》将“士”精神(仁、义、智)融入权谋叙事,通过水墨视觉风格、古典服饰与建筑元素重构传统文化认知图式。
   二、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生成与发展制约
  (一)艺术价值生成的三大核心维度
  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多维度得以彰显,第一是意识形态传播“柔性化突破”,摒弃传统宣传的生硬说教,以具象化叙事传递主流价值观,《觉醒年代》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历史大背景,全景式地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建党前史”,展现了一代革命先驱和文化巨匠的“思想交锋史”,生动细腻地演绎了“知识分子觉醒—新青年觉醒—人民大众觉醒”的历史发展路径,让观众在感动中理解国家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第二是社会议题公共性建构,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推动公共讨论与社会进步,《我不是药神》聚焦医药资本垄断、医保制度局限性等问题,将个体命运与社会议题紧密结合,引发公众对“生命权与制度公平”的广泛讨论,甚至推动相关政策调整。第三是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影》以水墨美学为核心,将传统书画艺术的意境融入电影语言,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创新结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新路径。
  (二)发展进程中的多重制约机制
  新主流影视作品发展面临三重核心制约:首先,政策规约呈现“双重效应”——一方面,政策通过选题规划、资金扶持为新主流影视作品提供发展保障,助力优质作品创作;另一方面,内容审查需平衡意识形态安全与艺术探索空间,部分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可能因审查限制难以充分展现艺术构想,影响创作积极性。其次,市场逻辑面临“辩证调适”难题——市场需求升级推动作品创新,如观众审美素养提升催生《流浪地球》等硬科幻作品的突破;但票房导向也可能导致叙事同质化、思想深度弱化,部分作品为追求市场热度忽视艺术品质,陷入“流量至上”的创作误区。最后,创作主体素养存在“重构短板”,优秀作品如《觉醒年代》依赖编剧团队对历史语境的深度考据,《影》依赖导演对传统美学的创新表达,但部分创作者在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力与文化自觉上存在不足,既缺乏对历史文化的系统研究,也难以精准把握社会现实脉搏,导致作品在复杂题材驾驭与深层价值表达上力不从心。
  三、新主流影视作品的优化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政策—市场—创作”三维协同优化路径
  推动新主流影视作品发展的核心是构建三维协同机制。政策层面,需在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支持体系,一是建立“分级扶持体系”,针对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提供差异化支持,例如为“科幻+现实”“悬疑+主旋律”等跨界创新题材设立专项创作基金;二是开展“创作赋能计划”,通过组织创作者深入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采风,举办历史研究培训、文化美学交流、国际创作论坛等活动,提升创作者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创新能力;三是强化“国际传播推广”,借助国际电影节、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作品海外发行,定期召开创作者与观众座谈会,及时收集意见,动态调整政策方向,平衡规范与创新。
  市场层面,需平衡市场需求与艺术价值,一是深化“垂直领域创作”,针对青年、中老年等不同群体的审美偏好,开发细分题材作品;二是提升“作品核心竞争力”,注重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通过优质内容吸引观众,而非单纯依赖流量明星与套路化营销;三是拓展“新媒体传播矩阵”,利用短视频平台发起“剧中经典场景复刻”“角色情感解读”等互动话题,吸引年轻观众。
  创作主体层面,需全方位提升素养,一是强化“知识储备与现实洞察”,鼓励创作者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传统文化典籍,深入基层生活调研,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作品更贴近时代与观众;二是推动“跨领域与跨学科合作”,联合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领域专家参与剧本论证与创作指导,拓宽创作视野,提升作品思想深度;三是加强“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通过海外创作研修班学习国际先进叙事手法与制作技术,同时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在作品中融入皮影戏、剪纸、传统戏曲等非遗元素,避免盲目跟风西方创作模式。
  (二)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使命
  在三维协同机制支撑下,新主流影视作品需明确未来方向与文化使命:一方面,实现主流价值“生活化传播”,将国家发展理念、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日常叙事场景,例如在家庭伦理剧里通过邻里互助、社区共治的情节展现基层治理成效,在职场剧里以创业者的创新实践、坚守诚信的故事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价值观传递脱离刻意说教,成为故事自然流淌的一部分,增强观众的接受度与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影视文化坐标,通过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体而言,在与国际流媒体平台合作发行时,在保留“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谐共生”等核心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对叙事节奏、文化符号进行适度本土化适配,如对传统文化习俗增加简要注释、调整幽默表达的方式,减少跨文化理解障碍。
  四、结语
  新主流影视作品已突破传统主旋律局限,在全球化与社会转型中实现关键发展:从宏大叙事说教转向个体叙事共鸣,拓展科幻、悬疑等多元题材,借新媒体矩阵革新传播,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其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柔性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社会议题公共性及转化文化基因上。同时,它面临政策规约双重效应、市场逻辑调适难题与创作主体素养短板的制约。构建“政策-市场-创作”三维协同机制是破局关键,未来需以生活化传播主流价值,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软实力升级,成为彰显中国精神的时代文化载体。
  〔刘毅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高级记者;任亚静系贵州民族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