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以法破题底气足
  ■记者 罗华
  “老板,咱们的矿区和新建的水源保护区重叠了。”这个电话曾让贵州某矿业公司负责人张总(化名)的心沉到谷底。曾经,当地县政府白纸黑字承诺矿区不在禁采区,企业投入的数千万元眼看就要打水漂。
  这不是个例。张总遭遇的“前期政府承诺与后期生态规划冲突、企业合法权益面临受损”的困境,正是贵州在追求“绿水青山”与保障“企业安心”之间,亟需破解的典型难题——一场关于法治与发展的深刻实践,正悄然进行。
  一纸判决 树立全国标杆
  张总的企业选择了服从大局。他们用三个月完成矿区复垦,光秃秃的山头重披绿装。但是,巨额投入怎么办?在走投无路之下,张总把当地县政府告上了法庭。
  “我们不是要和政府对着干。”张总在法庭上说,“我们支持环保,但企业的合法投入也该有个说法。”
  法院的判决出乎张总的意料,其白纸黑字明确:县政府补偿矿业公司583万元实际损失及利息。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职责,保护合法产权同样是政府的责任。”
  这个案例最近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推介,成为全国典范。其意义远超个案——它确立了因公共利益调整政策致企业受损必须补偿的原则,并将补偿范围精准限定于“实际损失”,为全国类似案件树立了标尺。
  贵州实践 法治的多维保障
  这起案例的成功并非偶然。在贵州,一个立体化的法治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在遵义,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标签瑕疵面临处罚时,市场监管部门启动“免罚清单”机制,给予整改机会而非一罚了之。这种包容审慎的监管,让小微企业感受到了“法治温度”。
  在贵阳,某大数据公司与政府部门在政策兑现上产生分歧时,通过行政复议这个“快速通道”,问题在行政体系内部高效化解,维护了政府诚信。
  在黔东南,一家文旅企业的项目因规划许可纠纷停滞时,法院没有简单判决,而是深入调研促成和解,实现了保护企业权益与科学规划的双赢。
  “我们看中的不只是补偿款,更是这里讲法、守法的环境。”张总说。
   法治名片 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当前,贵州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最优的营商环境不是最优惠的政策,而是最稳定的法治环境。
  “以前招商靠政策,现在要靠法治。”毕节一地招商干部坦言,“企业家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法治才是最好的‘定心丸’。”
  保护绿水青山还是保护矿产,看似矛盾,却在法治框架下找到平衡。它传递出明确信号:在贵州,政府承诺的,一定会兑现;企业合法的,一定会保护。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发现,在贵州投资创业心里特别踏实。法治,这张“名片”,正在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底气。当依法行政成为自觉,当公正司法成为信仰,民营经济的活力必将充分涌流,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必将更为坚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