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从“出庭”到“出声出彩”
——黔南州这场行政庭审里的法治政府温度
  ■ 记者 罗翔
  秋阳漫过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的窗棂,将法徽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9月23日,这里迎来了一场不寻常的庭审。黄某等8人诉黔南州人民政府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一案公开开庭,黔南州副州长吴学俊以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身份,走进审判庭、坐在应诉席,用一场全程投入的“出声”应诉,书写了黔南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注脚。
  法槌响起:一堂依法行政的公开课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清脆的法槌声响起,审判庭内的空气瞬间聚焦于“公平正义”四字。合议庭没有绕开争议,而是直抵案件核心:涉案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是否清晰?程序履行是否合规?法律适用是否准确?一个个关键问题,如同精准的“法治标尺”,丈量着行政行为的每一处细节。
  应诉席上,黔南州副州长吴学俊的姿态始终专注。面对原告提出的诉求,他没有回避,更没有敷衍。从行政复议决定的作出依据,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再到政府在处理争议时的考量逻辑,他逐一拆解、细致解读,让“依法行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听得懂的具体实践。原告的疑问得到回应,争议的焦点有了交锋,举证、质证、辩论的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对事实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
  审判庭内的30余名旁听者。黔南州直有关单位分管法治或执法工作的负责人,他们握着笔,时而记录庭审要点,时而沉思案件细节,目光追随着庭审的每一步推进。当看到行政机关负责人直面争议、清晰释法时,有人轻轻点头;当听到“程序正义与实体合法缺一不可”的阐述时,有人在笔记本上重重划下重点。这场庭审,远比书本上的法条解读更鲜活,比会议室里的政策宣讲更深刻。
  出声应诉:一座沟通民意的连心桥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这场庭审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出庭”到“出声”的转变。不止是坐在应诉席上,更是带着对群众诉求的尊重,主动发声、用心沟通。
  “我们理解大家对行政复议结果的关切,也愿意把政府作出决定的全过程讲清楚。”庭审中,吴学俊的这句话,让原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以往,群众面对行政机关,有时会觉得“隔着一层”;而此刻,政府负责人坐在对面,像朋友一样倾听、像家人一样解释,把“为什么这么做”“依据是什么”掰开揉碎了说,原本可能剑拔弩张的争议,渐渐多了几分理解的空间。
  这“出声”出的是责任,更是诚意。当黄某等8位原告听到自己的每一个诉求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疑问都有明确答复时,紧绷的神情渐渐舒展;当旁听的干部们看到政府不回避问题、不推卸责任,而是用法律说话、用事实回应时,更明白了“依法行政”不仅是对群众的承诺,更是对自身的要求。一场庭审,成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心桥”——桥的这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那头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以案促治:一次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庭审落幕时,秋阳依旧温暖。走出审判庭,一位旁听的执法单位负责人感慨:“今天才知道,‘程序正义’就藏在每一次行政决定的细节里,藏在面对群众时的每一次耐心回应里。”
  这场庭审,不是终点,而是黔南法治建设的新起点。正如黔南法院所规划的那样,未来将持续巩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良好态势,推动“出庭”向“出声、出彩”深度转变。让每一次出庭,都成为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的“练兵场”;让每一次“出声”,都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金钥匙”;让每一次“出彩”,都成为夯实法治黔南根基的“铺路石”。
  法治的进步,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这样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庭审累积而成。当行政机关负责人带着诚意“出声”,当干部们在旁听中感悟法治真谛,当群众在争议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的微光便会在黔南的山水间汇聚。汇聚成守护群众权益的屏障,汇聚成护航地方发展的动力,更汇聚成黔南州法治政府建设向“出彩”迈进的坚定步伐。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