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点
标题导航
群众11年心结终化解
图说新闻
小兰山绽放“平安花”
清镇市法院王庄法庭成功化解一起土地侵权责任纠纷
黔西公安:立体搜寻为村民寻回走失黄牛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见实效
陈佳琳:用歌声为迷途者指引方向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佳琳:用歌声为迷途者指引方向
■记者 牟岚
“只要她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唱下去。”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的民警陈佳琳的话语坚定而温暖。
在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的高墙内,阵阵清越婉转的侗族大歌时而如山涧流水,时而似百鸟争鸣。这歌声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却仿佛带着魔力,穿透冰冷的水泥围墙,温暖着一颗颗渴望救赎的心灵。
陈佳琳是这支特殊合唱团的领唱。从侗乡音乐教师到高墙内的警察,她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蜕变,但无论是在明亮的教室,还是在森严的监区,她始终定位自己是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着那份育人的初心。陈佳琳说:“只不过在这里,我是在用歌声为迷途的灵魂导航。”
1982年,陈佳琳出生在黎平县一个侗族村寨。她是听着祖母的歌声长大的,侗乡的山水赋予她独特的歌喉。“在我们侗家,会说话就会唱歌。”回忆起童年,她的眼中闪着温暖的光。2003年,出于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大学首届“侗歌班”。毕业后,她回到家乡黎平,在一所中学担任音乐教师。2009年,她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了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的民警。从此,陈佳琳从音乐教师蜕变成监狱民警。
初到监狱工作时,陈佳琳发现许多罪犯自卑敏感,不愿与人交流。作为一名曾经的音乐教师,陈佳琳将教师细腻、温柔的特点延伸到监狱工作中。陈佳琳决定把侗歌带进监区,用音乐唤醒这些沉睡的心灵。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罪犯学习侗族大歌。没有乐器,她就教她们用嗓音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没有乐谱,她就一句一句口传心授;没有舞台,那就以操场为台,鼓励罪犯做自己最忠实的听众……从独唱到多声部合唱,罪犯在歌声中学会了配合,更在旋律中找到了自信。
“侗歌让我重获新生。”罪犯龙某在日记中写道,“陈警官不仅教我们唱歌,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这个曾经因自卑终日沉默寡言的罪犯,如今眼神中重新燃起新生的光芒。
从警16年来,陈佳琳带着罪犯排练了上千次节目。《蝉之歌》《琵琶歌》《布谷催春》等节目先后登上中央法治频道、贵州监狱线上春晚等平台,获得了多项荣誉。但在陈佳琳心中,比奖项更重要的是罪犯们的改变。“现在她们敢直视别人的眼睛了,愿意主动遵守纪律了。”有人说她是“最懂音乐的警察”,她却说:“我只是个普通的育人者,用歌声为迷途者指引方向。”
如今,侗族大歌已经成为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的重要载体。那些曾经迷失的人,在这里用古老的侗族大歌洗涤心灵,重获新生。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