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印江自治县“政协+检察”联动破题——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见实效
  ■记者 姚强
  “现在田间地头再也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农用薄膜和食用菌棒了,土壤环境清爽多了!”近日,印江自治县某村农田旁,村民望着整洁的田间景象,难掩欣慰。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该县政协与检察院的创新联动,将政协提案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此前,印江自治县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后,提交《关于加强全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直指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不规范问题,呼吁强化治理、守护农业农村生态。
  收到提案后,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迅速依据与印江自治县政协联合出台的《关于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的意见(试行)》,启动公益诉讼立案调查。该机制为政协提案与检察监督搭建“直通车”,让民生关切快速转化为司法行动力。
  检察官深入乡镇农田实地勘查,发现部分区域问题突出:农田边缘随意堆积废弃农用薄膜、食用菌棒,部分食用菌棒外裹的塑料薄膜未剥离。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经风吹日晒破碎后,不仅影响环境美观,还长期残留于土壤,破坏土壤结构与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可能通过食物链引发深层环境风险,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这些零散废弃物若不及时处理,会成为土壤的‘隐形杀手’。”办案检察官表示,检察机关随即梳理证据,向该县农业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督促整改,并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该县农业主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人员赴现场检查,督促农业生产经营者清理堆积的农膜与食用菌棒,对剥离的塑料薄膜集中回收处理;在全县开展农膜污染专项治理,全面排查农田、大棚等重点区域污染隐患;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废弃物科学处理指导;加强农业环保知识宣传,引导农户养成“谁生产、谁回收”的环保习惯。
  为确保治理效果不打折扣,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再次核查问题农田。结果显示,此前随意堆积的农膜、食用菌棒已全部清理,未发现新污染,土壤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此次治理的成功,充分印证了“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机制的实效性。该机制不仅高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探索出凝聚监督合力、守护公共利益的新路径。
  下一步,印江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将深化与政协的协作,在监督实效性上持续发力,同步推进“商、转、办”监督程序,让“软监督”变为“硬约束”,以“一案双督”形成“发现问题—依法处置—社会反馈”闭环,实现“1+1>2”的监督效能,用法治力量护航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司法保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