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关注
第06版:广告
第07版:理论
第08版:人大周刊
标题导航
团属主流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平台企业经营中的潜规则现象梳理及建议
创新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属主流媒体发展对策研究
■马俊 孔令发
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信息传播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团属主流媒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平台,肩负着党和政府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扮演着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价值观传播的关键角色。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团属主流媒体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推动团属主流媒体的智融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团属主流媒体的发展现状
团属主流媒体作为共青团组织领导、管理及运营的媒体平台,旨在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青年群体,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其发展流变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技术革新与青年需求变化。从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国家建设期发展动员,再到新时代全媒体生态构建,团属主流媒体始终坚守团结青年跟党走,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形态、功能与传播方式的迭代升级。团属主流媒体(以下简称“团媒”)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定位与功能随时代变化动态调整。一、革命动员期(1922年至1949年),早期团媒以报刊为主,核心功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青年参与革命。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份机关刊物《先驱》,1923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期刊《中国青年》创刊至今,这一时期内容聚焦反帝反封建、工人运动、青年觉醒,成为青年运动的“号角”。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团媒随组织架构调整分散发展,比如解放区各青年报刊,始终服务于“团结青年投身革命”的核心目标。二、国家建设期(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团媒转向国家建设动员,共青团中央要求各级组织,支持团报团刊发行。1951年《中国青年报》创刊,宣传抗美援朝、工业化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出“郝建秀工作法”“王崇伦模范事迹”等典型报道,塑造青年劳动模范形象,涵盖政治教育、文化生活等多方面。三、改革开放期(1978年至2014年),随着社会转型,团媒逐步关注青年发展需求。1980年《中国青年》发起“潘晓讨论”,引发全国青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由单向灌输向对话交流转型。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受众需求日益个性化,媒体走向分众化、垂直化,团媒开启数字化转型,构建报刊+网络双轨体系,积极推出网站和移动端应用。2000年中青在线网络版上线,推出“青年话题”“冰点特稿”等深度栏目,内容涵盖就业、交友、文化等议题。四、深度融合期(2014年至今),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时至今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深度重塑内容生态,从单向灌输转至双向互动,从泛化覆盖到精准连接,团属主流媒体加速融合发展。
二、团属主流媒体的现实困境
团属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转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作为党的青年工作传播阵地与青年价值引领平台的双重定位,使其在现实中面临传统逻辑与新兴生态、组织属性与青年需求、资源能力与目标愿景的多重张力,具体可以从内容、传播、技术、人才四个维度展开。
(一)内容生产:政治引领与青年需求的错位
团属主流媒体坚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青年群体,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但青年群体的话语体系、认知习惯与主流表达存在一些差异,出现传播断层。其一,内容严肃性与青年轻松感的冲突。部分团媒沿用宣传灌输式表达,内容偏向宏大叙事,政策文件解读、理论宣讲等,缺乏与青年生活场景的连接。例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报道,仅停留在政策条文阐释,而未结合青年关心的就业机会、科技创新、文化自信等具体议题具体展开,易被视为空泛说教。重大节点建团百年、“七一”建党纪念日的融媒体产品,仅依赖图文报道的传统模式,而未融入短视频、互动H5、虚拟主播等青年熟悉的表现形式,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其二,价值引领与服务需求的割裂。青年对媒体内容的需求已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向主动获取服务与共鸣,但有些仍以教育者心态自居,忽视服务者个体需求。例如某地团委官微发布“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婚恋观”的文章,却未指出当代青年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压力,缺少配套情感教育学习,婚恋交友平台等实用信息与解决方案;部分团媒热衷推送“青年榜样”事迹,但对榜样的成长阵痛、真实环境,挖掘不足,导致榜样形象高大全,缺乏代入感。其三,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乏力。中央与地方团媒存在明显的复制现象,地方平台多直接转载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的内容,缺乏结合本地青年需求的原创内容。例如多地团委微信公众号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套用主题活动模板,未结合本地特色,设置差异化内容,导致用户产生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
(二)传播渠道:圈层壁垒与流量失语的双重挤压
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信息获取呈现圈层化、碎片化、社交化等特征,而团属主流媒体的渠道布局存在滞后性,难以突破青年的信息茧房。其一,渠道覆盖与青年圈层壁垒。当下信息传播渠道加速向社交化、视频化、算法化转型,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景。团媒虽已布局,但核心仍集中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青年活跃的新兴场景渗透不足。青年群体更倾向在碎片化、娱乐化的垂直社交平台浏览内容,相比之下团媒的传播方式易被视为单调严肃,跨平台运营资源分散和协同不足,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短视频等平台内容缺乏差异化运营,主动访问量下降。其二,传播方式与青年互动习惯的脱节。团媒的传播多以单向推送为主,缺乏青年偏好的参与共创式互动设计。例如在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中,仅提供视频和答题的标准化流程,未设置实时话题讨论,用户内容征集等环节,导致青年参与多为任务式完成而非主动传播,对比之下短视频平台通过话题热点挑战,“用户创作+流量激励”模式,能快速激活青年参与热情,增加用户粘性。
(三)技术应用:工具化浅层与深耕性不足的发展瓶颈
团属主流媒体虽积极引入新技术,但多停留在工具替代层面,将纸媒内容搬上新媒体,尚未实现数据驱动、智能生产的深层转型。其一,技术投入与效果产出的失衡。部分团媒追求技术噱头,但缺乏对青年需求的精准分析,导致技术应用为创新而创新,比如策划开放的主题VR展馆,仅复制线下已有内容,交互功能不足,体验反馈不佳。中央团属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依托有关支持布局AIGC工作站、数字人主播等技术,但地方尤其是基层团媒受限资金、算力、人员等,技术应用较少。其二,数据能力薄弱,精准传播难以落地。团媒对青年用户的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内容推送广撒网而非精准传播。多数团媒账号依赖平台提供的泛流量数据,浏览量、点赞数等,缺乏对用户画像的深度挖掘,如年龄分层、地域分布、兴趣标签等,难以针对职场新人、大学生等不同群体定制内容,甚至部分内容的浏览量依赖强制转发,表面数据亮眼,但实际触达有效用户比例较低。
(四)人才队伍:复合型短缺与激励不足的制约
人才是媒体转型的核心支撑,但团属主流媒体的人才结构与当前的复合需求适应困难。其一,能力结构与媒体融合需求不匹配。部分从业者熟悉文字采写、政策解读,但对AIGC制作、数据可视化、直播运营、H5交互设计等技术掌握不足,编辑记者依赖单向传播思维,缺乏用户思维和平台化传播能力。团媒核心受众是青年,但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代际认知差异明显,对青年的网络用语、兴趣圈层及传播习惯理解不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境。媒体融合需要“内容+技术+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团媒中既懂传播规律又懂数字技术、既会内容生产又会市场运营的人才较为匮乏,资源整合能力弱,协同联动效率低,导致内容创新和传播效能受限。其二,市场竞争加剧与激励机制滞后。互联网大厂、商业媒体平台凭借高薪资、灵活机制和前沿项目,对年轻融媒人才形成强烈虹吸效应,而团媒的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空间难以与之竞争,导致多数优秀毕业生和专业人才更倾向市场化机构。同时,内部薪酬体系灵活性不足,难以体现新媒体岗位的价值,考核评价多以发稿量,领导批示等指标为主,对新媒体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体系尚未成熟。关键岗位因条件限制,难以直接引进市场化高端人才,即使通过劳务派遣、项目制等方式引入,也可能因身份认同差异影响长期稳定性。
三、团属主流媒体的发展对策
团属主流媒体作为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重要桥梁和阵地,在媒体深度融合、青年群体信息获取方式深刻变革背景下,其发展需紧扣青年需求与时代特征,内容生产与政治引领,技术赋能与智慧平台,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展开。
第一,强化内容生产与政治引领的深度融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确保内容生产始终服务于青年思想引领的核心目标,议题设置青年化。建立青年热点雷达,抓取微博、小红书、B站、抖音等话题热榜,通过调研、访谈、案例报道及数据分析等形式回应青年现实关切,呈现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增强青年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打造特色主题活动,善用青年故事、典型案例、身边榜样进行立体叙事,减少宏大主题与个体感受脱节;策划具有持续性、互动性、影响力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品牌项目,如主题打卡活动、特色大赛直播、青年生活状态集锦、文化创意征集等。内容与形式创新,运用AIGC内容、短视频、直播、漫画、游戏、播客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主题、政策解读转化为生动、直观、可参与的内容。打造青年精神家园,不仅提供信息,更要营造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成为青年展示才华、交流思想、互助成长的平台。
第二,技术智能化与平台数字化转型。科技是媒体融合的底层支撑,团媒需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全网青年相关热点,自动提取高频关键词,精准捕捉青年关注,以青年需求为核心,定义技术应用场景,围绕这些场景开发配套工具,比如生活青年调剂站、AI咨询机器人、线上青年社群管理平台等。联合全国团媒与字节跳动、腾讯科技等企业合作,共建AIGC内容实验室,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借助数字人拓展陪伴式传播,打造团媒专属AI数字人,提供对话、知识问答、内容播报等功能,在客户端、短视频平台与青年实时互动。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根据用户实时行为调整内容推送优先级,优化内容生产、分发与互动。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应用体系,建立青年用户数据最小必要采集原则,明确数据使用边界,引入区块链等技术,保障数据存储安全,与第三方合作开发青年价值观导向的算法模型,增加有效内容曝光权重。
第三,优化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人才是媒体转型的关键,完善传统用人模式,构建开放、流动、专业的人才生态。内部推动传统编辑记者向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升级,定期开展新媒体技能培训、青年群体调研,深入高校、企业、社会了解青年需求。外部招募懂青年文化的Z世代内容创作者、数据分析师、虚拟主播工程师等,优化团队年龄结构,输送新鲜血液。完善“绩效+荣誉+发展”的激励体系,实现绩效与工作量、传播效果挂钩,爆款内容额外奖励;荣誉包括专业媒体评奖、个人突出进步奖、用户反馈优秀奖等;发展机会包括推荐参与共青团中央培训、国际交流、行业代表等,增强团队归属感与成就感。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平台之间的联动与协同,推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小红书、视频号等多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传播协作。打造青年智库,联合高校、研究机构成立青年传播研究中心,跟踪青年舆情动态、评估传播效果,为内容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团属主流媒体的发展需以政治引领为根,用青年喜爱的方式,讲好青年故事、中国故事,强化内容生产与政治引领,提升技术赋能与智慧平台,完善人才结构与激励机制,构建导向正确、青年热爱、传播高效、服务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实现从宣传阵地到价值共创空间的体系升维。
(作者马俊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2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孔令发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记者。本文系2025年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推进团属主流媒体改革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