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烨给孩子们普法。 ■ 记者 张光平
九月的校园,书香与朝气一同蔓延。在关岭自治县第一中学,400多名老师以“学生”身份走进课堂。主席台上方“开学第一课·法治副校长进校园”的红底白字横幅,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
“各位校长、老师们,我是法治副校长陈秋烨。今天,我们不给孩子上课,我们自己也来上一堂课,聊一聊保护孩子们的‘强制报告制度’。”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孩子们口中亲切的“秋烨老师”,是关岭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这一刻她正将守护的力量传递给每一名教师,为孩子们的成长牢牢筑起安全屏障。
从2019年第一次踏进乡村小学,到2023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称号,每一个开学季里,她始终在这条“从检察院到教室”的路上逆行——别人开学回母校,她开学进“别人的母校”;别人带课本,她带案卷、带故事、带一颗“让法律长出牙齿也长出温度”的心。
“第一次进校园,孩子们看我像看‘天外来客’。”陈秋烨回忆,2019年秋,她到安顺市西秀区云峰小学讲课,台下的小女孩怯生生往后躲,那一幕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天回家,她对着镜子练笑容、练语调,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将严肃的法律知识融入轻松的互动中,努力把自己变成孩子们愿意亲近的“大朋友”,用平和婉转的语言传递法律知识。
为了讲好“预防网络暴力”,她把真实案例改写成“键盘侠”与“屏幕后的小怪兽”的漫画脚本;为了讲透“新型毒品”,她把“跳跳糖”“小邮票”带到现场,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再告诉他们“甜蜜”背后的陷阱。
“法治教育不是‘恐吓’,而是‘点亮’。”陈秋烨说。六年里,她送法进校园的足迹遍及关岭、镇宁、紫云、西秀区33所中小学、11所幼儿园,累计授课百余场,覆盖师生家长5.3万人。
2022年,安顺市某中学一名女生小慧(化名)曾因遭受侵害发生自残、厌学,甚至写下了遗书。班主任把电话打到检察院,陈秋烨当天赶到学校和孩子见面,她没有着急谈法律、讲道理,而是带着小慧到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从“最喜欢的动漫”聊到了“未来想要养一只猫”,一点点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后来,陈秋烨联合民政、团委、妇联、教育启动了“司法救助+心理干预+转学安置”三位一体方案:为小慧申请到2万元司法救助金;对接一家公益机构提供长期心理疏导;帮助小慧转学到外县姑姑家所在中学。
近年来,陈秋烨牵头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沉浸中理解法律、在参与中建立信念。她担任法治基地解说员,已接待超过5000名师生、家长到法治基地“打卡”学习,让他们带着好奇走进来,带着思考和收获走出去。
“秋烨老师,原来法官敲法槌不是随便敲的,每一个程序都有它的意义。”在一次模拟法庭实践体验后,一个男孩悄悄对陈秋烨说。法治基地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孩子们与法治之间的那堵墙。
如今,陈秋烨依然保持“开学必到校、放假必总结”的节奏。她的手机里有23个“法治副校长工作群”,置顶永远是“秋烨姐姐信箱”。“老师,有人给我发裸照怎么办?”“姐姐,我想当检察官,要考第几名?”99+条消息——她一条不落,能语音绝不打字,能视频绝不语音。
“法治副校长不是‘头衔’,是‘跑道’。我要在孩子们跑向未来的路上,修一排‘法治护栏’,让他们跌倒了有法扶,迷路了有法引,奔跑时有法护航。”陈秋烨说。
如今,陈秋烨担任关岭自治县第三中学、关岭自治县喜洋洋幼儿园的法治副校长。一次授课结束,孩子们簇拥着“秋烨老师”合影,一名毕业班的小女生踮脚拽住她的手臂:“老师,我毕业后还能见到你吗?”陈秋烨蹲下身说道:“只要你需要,我这个检察院的‘大朋友’,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