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国内
第04版:消防
标题导航
“法”润烟火“安”护民生
图说新闻
《贵州省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保护工作指引》出台 构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绿色司法守护绿水青山
党建引领“码”上办 智慧治理暖万家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司法守护绿水青山
■ 通讯员 胡绍山
越是充满活力的山乡,越能体现多元共治的基层实践。入秋时节的画廊六枝,在生态保护与司法新动能的共同推动下,正铺展出“山河入画、景美业新”的动人画卷。
水清鱼跃的牂牁江畔,一抹祥云凌空飞远。老王山下,天蓝、山青、水绿、土净已成为日常风景。江岸,一栋栋精致典雅的楼房错落有致,给人一种依山而舞、临水而居的惬意之感。
9月初的一个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民法院牂牁江环境保护法庭庭长方笑金与同事已踩着露水开始巡山。他们手中除了案卷,还有一份特殊的“生态修复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一桩森林失火案件中被告人承诺补种的树苗生长情况。
“成活率远超判决要求!”方笑金轻抚迎风摇曳的树枝说,“判决不是终点,让受损的青山真正‘活’过来,才是司法保护的关键。”
这样的情景,是六枝特区人民法院将文明创建融入审判实践的生动写照。2024年以来,该院创新构建“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机制,在涉生态案件中全面推行“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责任承担方式,已督促17名被告人在受损地补种树木8.27万余株,投放鱼苗41.5万尾,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在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中,被告人李某不仅主动退缴违法所得、缴纳生态修复金、购买鱼苗进行增殖放流,还积极参与生态恢复工作。他在庭审过程中忏悔道:“以前总觉得这江里的鱼是捞不完的,捕鱼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现在才知道,我毁的是子孙后代的‘饭碗’,更是对家园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在牂牁江环境保护法庭的文化墙上,多起破坏生态环境典型案例的巡回审判照片依次陈列。图文并茂背后,彰显的是司法“护绿”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
“我们联合六枝特区自然资源局建立‘司法修复基地’,再加上六枝相关部门引入无人机技术巡查山林,使得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得到全面提升。”法官助理王欢欢说。
文明司法的温度,流淌在青山绿水间,也浸润着千家万户。近年来,针对辖区环境资源类案件,该法庭将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诉中普法以及诉后修复有机结合,借助巡回审判“身边案”契机,推动法治宣传进乡村,切实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我们开展巡回审判时,人多的时候有百余名群众旁听,这种零距离的司法体验,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良好效果。”王欢欢这样总结。
“审判不是孤立的闭环,而是法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六枝特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开宇介绍,通过构建“审判、服务、治理”三维联动机制,该院在家事、商事、行政等各类案件审判中,均形成高效运行体系,实现整体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司法实践中,该院还曾发出关于滥伐林木的司法建议,体现出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如今,六枝特区人民法院正持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审判与其他工作深度融合。正如一位在补植现场的村民所言:“以前觉得法院只是判对错的地方。现在才知道,法院更是我们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六枝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绿色司法的年轮正与文明法治的根脉共同生长。爽朗的清风吹拂着山峦,尽心竭力的法官们正以心为笔、以行作答,接续书写司法为民、守护青山的时代新篇。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