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国际
标题导航
法治护航乡愁
我省为退役军人铺就法律援助暖心通道
图说新闻
遵义汇川区:物业“红”让楼栋暖意浓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治护航乡愁
——铜仁市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新路径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作为贵州传统村落资源大市,铜仁市拥有114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二,还坐拥1个国家级、2个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及7个省级示范村。然而,自然衰败、建设破坏、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让这些承载乡愁的“活化石”面临挑战。为此,铜仁市以法治为笔,通过立法、司法协同等举措,为传统村落保护画出“安全线”,织密“防护网”。
立法先行:一部条例明确保护“硬规矩”
“以前村里想修老房子,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批。现在有了条例,谁负责、怎么护、不能动啥,写得清清楚楚!”提及传统村落保护的变化,松桃自治县某村落负责人感慨道。这份让村民安心的“保障”,正是铜仁市立足本地实际制定的《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共5章33条,不仅涵盖保护管理、利用发展、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还直击“部门权责交叉”的痛点——明确市、县、乡镇(街道)、村(居)4级主体的职责,建立“县级担主责、乡级抓落实、村级来配合”的保护机制,让过去“多头管、难落实”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条例》以“整体保护”为原则,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6类对象纳入保护范围,还通过“编制规划、建立档案、设置标志牌、管控建设”4个环节,为每一处传统村落筑起“防护墙”。
如今,随着《条例》落地,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更顺畅,整体风貌与历史文化要素得到有效守护。
司法协同:一份名录精准锁定“保护靶”
“有了司法保护名录,我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更有方向,再也不怕‘保护漏项’了!”江口县官和乡工作人员指着一份文件说。
这份文件,正是铜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住建局联合印发的《铜仁市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名录》。它将铜仁市110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纳入司法保护范围,明确保护对象、厘清部门职责,让“精准保护”成为可能。
依托名录,各部门探索“司法+”协作模式,针对传统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开展专项保护。此前,某村落一处古庙宇修缮时,当地法院、检察院与住建部门主动介入,指导施工方严格按照历史风貌标准施工,避免了“修旧变新”的遗憾。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保护对象不明确、部门沟通不畅”的难题,更让传统村落的每一处珍贵遗存都能得到“量身定制”的保护。
基地落地:一张网络织密保护“安全网”
走进松桃自治县盘信镇大湾村,村口的“传统村落司法协作保护基地”牌子格外醒目。这里是铜仁市2022年9月揭牌的首个此类基地,如今已成为当地保护传统村落的“桥头堡”。
近年来,从碧江区坝黄镇宋家坝村的古树名木保护基地,到江口县官和乡泗渡村的传统古村落司法保护基地,一个个基地在铜仁市落地生根,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法治保护网络。
这些基地不仅是部门协作的“议事厅”——相关单位定期在这里商讨保护难题、制定解决方案,更是司法创新的“试验田”——德江县人民法院通过基地送达司法保护令并公告,为传统建筑划定“不可触碰线”。松桃自治县大湾村基地多次组织开展法律讲座,让“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走进村民心里。司法与行政力量在这里深度融合,既解决修缮资金申请、违建拆除等实际问题,又提升村民的主动保护意识,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沉下去、落到位”。
法检携手:司法服务“沉”到家门口
“以前遇到古民居修缮的难题,不知道找谁帮忙。现在法官、检察官常来村里,不仅讲法律,还帮我们协调解决问题!”家住在松桃自治县某传统村落的村民王大爷,道出法检联络站带来的便利。
为让司法服务更贴近传统村落,铜仁市打破单一职能模式,在多个传统村落联合设立法官、检察官联络站,让法官、检察官走出法庭、走进村落。
截至目前,法检联络站已组织法官、检察官下沉一线,开展送法、普法活动超1200场(次),向村民宣传《条例》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此前,在某村落的普法讲座中,有村民提出古民居存在安全隐患,法官与检察官当场记录下来,并协调相关部门推进修缮工作,切实解决村民的“心头事”。如今,法检联络站已成为传统村落的“法治服务站”,不仅强化村民的保护意识与法治观念,还让大家学会用法律维护权益、参与保护,凝聚起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合力。
创新普法:让法律“活”在乡愁里
“在村里的法治驿站翻手册、扫打卡点的二维码看动漫,不知不觉就把保护传统村落的法律知识学会了。”提及普法新方式,德江县共和镇焕河村村民李女士笑着说。
这是铜仁市“铜韵古村・法润乡愁”普法工程的生动缩影,通过打造“古村法治驿站”矩阵,在11个重点传统村落设立实体驿站,将《条例》解读墙、非遗法治文创展柜搬进村落,让村民在休憩时就能学习法律知识。
针对网红村落的特点,铜仁市还推出“新媒体+古村”模式,在焕河村、大寨村等打卡点设置“扫码学法”二维码,村民和游客可扫码观看《条例》动漫短视频,内容涵盖传统建筑修缮补助申请、非遗工坊经营规范等。
同时,组建“法律明白人+乡贤+非遗传承人”普法队伍,定期开展“古村法治赶场”,通过模拟调解传统建筑产权纠纷、发放“法治家训”楹联,把生硬的法律条款转化为村民易懂的生活规范。此外,针对49家非遗工坊开展“订单式普法”,定制《传统手工艺产业合规指南》,年均开展专题普法90余场(次),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这些创新举措,让法治意识融入古村生活,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
良性互动:传统村落焕新“活”力
在法治的坚实保障下,铜仁市传统村落的利用与发展走上“快车道”。
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非遗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铜仁市围绕非遗资源注册公司并建设非遗工坊49家,年产值达3.76亿元;5个传统村落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村落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传统村落不再是“沉睡的遗产”,而是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改善生活的“聚宝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也获得了全国认可。2024年12月,铜仁市创新的传统村落司法保护模式,作为“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典型经验,入选住建部相关清单并向全国推广。未来,铜仁市将继续以法治为引领,让传统村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让乡愁有处安放,让古村焕发持久活力。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