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山岭上的“连心桥”
——紫云自治县火花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侧记
火花镇人大主席王君珺(中)倾听群众诉求。

  ■ 记者 张光平
  有人说,火花镇的山路十八弯,弯出火花人敢闯敢拼的硬气;也有人说,联络站的灯光十八盏,盏盏连着民心。联络站位于紫云自治县西南端,用一张联络图、一双“铁脚板”,把58名镇代表、15名县代表、1名市代表和火花镇三万两千多颗民心,紧紧地系在一起。
  火花镇由原火花乡和达帮乡合并而成,两端最远的克田村、磨安村群众乘车到镇政府需要40分钟以上。今年以来,火花镇人大探索人大联络站新思路,在规范建立镇级联络站的基础上,以村组距离、代表分布等情况作为参考,设置龙头、兴合两个村级人大代表联络室,形成一个镇级联络站示范、两个村级联络室延伸的铁三角格局,极大提升了基层人大代表发挥职能和作用的效率。
  火花镇土地广袤,土地资源丰富,地处低热河谷地带,素有“天然温室”之美称。近年来,按照“四季花果园、稻香火花镇”的发展目标,全镇大力发展以火花李为示范引领,黄桃、葡萄、枇杷等精品水果提质增效的产业格局,实现四季有果、四季有花。以“火花槽子”为主发展火花大米、早熟蔬菜产业,带动群众进一步迈向美好生活。
  但在2024年以前,火花李的市场竞争力却不大,新增的蜂糖李种植地块大多处于山坡上,管护和采摘时村民只能肩挑背驮,管护成本高、运输损耗大。火花镇依托兴合村人大代表联络室,把人大代表联络工作“搬”进果园。代表们白天戴着草帽和果农测算坡度,晚上围坐在一起研究蜂糖李种植、修改项目书,六易其稿,终于在2024年底争取到衔接资金90万余元用于硬化产业路。如今,群众施肥、采摘都可以开着三轮车直达果园,管护和运输成本极大缩减。
  克田村卫生室距镇里40公里,却与群众“零距离”。火花镇人大代表、“90后”布依族姑娘陆尚琼把出诊包往背上一扛,药箱里装着血压计、血糖仪,也装着百姓的心声。她自制布依话、汉语双语“卡通接种卡”,把防疫知识唱成山歌发进微信群;她把慢性病随访表做成“彩虹台账”,红黄绿三色一目了然。当选代表以来,她走访群众400余人次,梳理出农村医保报销流程繁琐等23条意见,促成医保窗口前移到村、药品配送专车每月两次进山,134名慢性病患者少跑腿、少垫钱。群众说:“陆代表的药箱,装着我们的命根子。”
  火花镇人大代表、兴合村村支书杨仕明,迷彩服洗得发白,却洗不掉骨子里的钢钉精神。20年前,他退役回乡,带着村民3个月清运垃圾20吨,冬天在工地通宵守混凝土。2022年,村民反映“最后一公里”断头路影响生产生活,他带着测绘图跑各个部门,终于在2023年成功申报800万元蜂糖李产业以工代赈项目,新建、硬化产业路18.7公里,盘活冷链集配中心1座。如今,全村蜂糖李种植面积1.5万亩,人均年收入2.1万元,成为全县首个产值破亿的行政村。2025年,他又在镇人代会上提交《建立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机制的建议》,让“老兵调解队”在全镇15个村全面铺开。
  今年5月,联络站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把直播间搬进果园和田间地头。火花镇人大代表、致富带头人韦小朵面对镜头,用布依话、汉语双语带货,在直播间宣传销售蜂糖李、黄桃、火花精品大米等农特产品,累计销售水果3万余斤,大米5000余斤。直播间里,“人民选我当代表”的胸牌和“黔货出山”的绶带同时闪耀,网友刷屏:“第一次见这么接地气的代表!”
  从“背篼医生”陆尚琼到“兵支书”杨仕明,再到58名镇代表、15名县代表、1名市代表,他们像一座座永不断线的“连心桥”,把党的声音传下去,把人民的期盼带上来,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旗帜,在黔岭深处高高飘扬。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