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中共党员,法学博士。 【荣誉档案】2016年,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办案标兵”;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7年,在2016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公务员局确定为优秀等次; 2018年,在2017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贵州省公务员局确定为优秀等次;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9年,编写的(2018)黔刑终349号合同诈骗案案例,在2019年度全省法院实战大练兵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案例; 2020年,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2019年度省法院机关先进个人”; 2021年,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贵州省审判业务专家”; 2023年,被贵州省省直机关工委评为省直机关2021-2023年度 ■记者 张斌
他审结刑事案件数百件,无一错案;他主持完成的十余项重点课题,成果斐然。他,就是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孔德伦。
2025年8月,第六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评选结果揭晓,孔德伦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80后”法学博士、三级高级法官,用14年时间完成了从书记员到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的华丽转身。从他的成长轨迹中,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努力奋斗史,更是新时代法官的专业高度和人文温度。
审判员的进阶之基
初入省法院工作时,孔德伦还是一名书记员。这份在外人看来略显琐碎的工作,却被他视为熟悉审判流程、夯实业务基础的宝贵机会。庭审记录、文书送达、案卷归档——这些基础性工作让他对刑事审判有了具象而深刻的理解。
“书记员岗位是审判工作的起点,更是观察和学习的最佳窗口。”孔德伦回忆道。在协助老法官办案的过程中,他细心观察法官如何驾驭庭审、审核证据、撰写文书,并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研读法学理论和典型案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独立办案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审判工作所需的严谨、细致与责任。
2013年,凭借出色的表现,孔德伦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正式参与案件审理。角色转变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与压力。“法律不只是条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他坦言。
在此期间,他继续深入钻研业务,逐步在职务犯罪、经济犯罪等复杂案件审理中展现出专业能力。
2016年,成为员额法官后,孔德伦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期,承办的案件类型愈发多样,案情也更加疑难复杂。“刑事审判关乎人的自由、财产乃至生命,每一起案件都考验着法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良知。”
十年磨一剑的审判实践
至今,孔德伦对承办的一起重大死刑案件记忆犹新:“那是一起谋财杀人案,案卷有一百多册,看了整整两个星期。”
2023年审结的雷某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盗窃、重婚一案,是对他专业能力的全面考验。雷某连续实施多次数种严重犯罪,致4人死亡、1人轻伤,案卷多达128册,光盘近200张,且被告人供述避重就轻、“幽灵辩解”频出,审理难度大。孔德伦经仔细阅卷审查、充分与控辩双方沟通、认真做实庭前准备,二审开庭取得良好效果。
“这类案件不能有任何差错,必须办成铁案。”面对如此重大的案件,他反复查阅卷宗、核对证据,研究证明链条。“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判决结果,必须慎之又慎。”经过细致审查,提出维持原判意见被采纳,案件经依法核准后执行,判决得到了认可。
“每一起死刑案件都是对法官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的考验。我们手中法槌的重量,就是生命的重量。”孔德伦说。
在另一起贩卖、运输毒品、非法持有毒品、洗钱案中,甘某结伙多次跨省贩卖、运输毒品海洛因,毒品数量大,同案犯还具有非法持有毒品、洗钱等犯罪行为。一审以贩卖、运输毒品罪判处甘某死刑,公诉机关及一审法院均认定本案系集团犯罪,甘某系首要分子。
但孔德伦经仔细审查案卷、深入分析控辩双方意见,提出本案不构成集团犯罪,属于一般共犯,但甘某在共同犯罪中起组织、指挥作用,系地位、作用最突出的主犯,一审判决量刑适当,应予维持的意见,后被采纳并依法核准。
“孔法官办案特别细致,尤其是对证据的审查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一位同事如此评价。
据了解,十余年来,孔德伦主审及参与审理各类刑事案件500余件,其中近三分之一为职务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等重大疑难案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孔德伦被荣记个人三等功3次。
学术与实践“双翼齐飞”
在出色完成审判任务的同时,孔德伦始终坚持学术研究。201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再次回到西南政法大学,攻读诉讼法学博士学位。
2023年,孔德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律适用》等核心期刊上,专著《刑事卷证制度研究》也于202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几年间,他主持或参与了15项科研课题,起草了13件规范性文件,多项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系统推广。
“学者型法官是新时代对法官的要求。”孔德伦认为,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2024年,孔德伦迎来职业生涯又一次转折——调任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虽然行政事务繁多,但他在继续推动审判专业化建设,将“一体两翼三大工程”的要求落实落细的同时,坚持办理案件;并经常与年轻法官交流办案经验,分享从书记员到审判专家的心路历程,鼓励他们夯实基础、追求卓越。
“孔院长经常和我们讨论案件,特别是证据审查和法律适用问题。他总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给出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一位年轻法官表示。在年轻法官眼中,孔德伦既是严师,也是益友。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孔德伦用亲身经历证明:无论出身何处,无论岗位何在,只要怀揣对法治的信仰、对人民的赤诚,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非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