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中共党员,法学博士。 【荣誉档案】2005年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选为“全省优秀法官”; 2009年被贵阳市人事局、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2018年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评选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2018年被贵州省妇联评选为“贵州省巾帼建功标兵”;2016—2018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被授予“个人三等功”;2020—2022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记者 杨情丽
在贵州的法学界,刘益的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知道,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坐上审判席时,她指尖轻微的颤动和掌心潮湿的时光。
那是1996年,22岁的刘益刚成为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名书记员。庭审结束后,一位老法官对她说:“审判席上坐着的不仅是法官,更是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悄然落在她的心底静待生长。
29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她已从那个略显青涩的书记员,成长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省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可每当谈起历经的法官生涯,她的眼神依然清澈如初。
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路径
刘益的法官之路,有着与众不同的轨迹。
当很多同行满足于办案经验时,她选择重返课堂。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四川大学法律硕士、华东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她用近二十年,走完了从学士到博士的漫漫长路。
“法官不应只是机械地适用法条,更要读懂法律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她说。于是,在案件审理之外,她默默埋首钻研理论。环境公益诉讼、金融审判、破产重整……诸多前沿领域,都留下她求索的脚印。
2015年,她担任审判长审理的一起噪声污染责任纠纷案,再次激励她坚守法官初心和职业使命。养殖户吴国金的蛋鸡因附近工地爆破噪声惊吓致死、产蛋率骤降,损失惨重。案件涉及复杂的专业计算与因果关系认定,双方对赔偿金额争执不下。
那段时间,刘益不仅翻阅大量资料,还多次请教畜牧专家,深入了解噪声对禽类的影响机制。该案创新采用分批次计算法,综合考量蛋鸡数量、死亡率、产蛋下降率等多重变量,最终作出令双方心服口服的判决。该裁判文书荣获首届全国法院环境资源优秀裁判文书民事类一等奖,并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但最让她欣慰的不是奖项,而是判决之后,施工单位改进了工艺,周边居民和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律不该是冰冷的文本,而应是有温度的生活。”这句话,她常挂在嘴边,也落实在每一起案件中。
危局之中见真章
2022年冬,贵州法律界被一则消息牵动:省内首家民营上市公司“某金融”陷入危机。
这家拥有100家关联企业的大型集团,业务横跨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一旦崩盘,必将引发连锁反应。时任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分管民商事审判的刘益,站到了风暴中心。
她的办公室常常深夜仍灯火通明,卷宗资料堆积如山。她与团队首创“庭外重组+预重整+重整”模式,连续召开数十次案件研讨会。
“那真像是在走钢丝。”她后来回忆,“既要严守法律底线,又要拿出可行方案;既要保护债权人利益,又要维护社会稳定。”
2024年8月28日,法院正式裁定批准该金融等13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计划。全国首例涉房、涉金融大型集团企业的风险化解,取得关键进展。
几乎同时,另几家大型房企相继“暴雷”,大量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涌入法院。刘益再次迎难而上,带领团队统一裁判尺度,落实“保交楼”政策,为成千上万户家庭托起安居的希望。
笔耕不辍的思考者
在同事眼中,刘益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办结一桩疑难案件,她必写下些什么。或是办案札记,或是理论反思,或是制度建议。
正是这个习惯,让她在审判之外,拥有了另一片耕耘的天地。
2017年,她主持完成的《侵权纠纷案件疑难争议问题研究》获全省法院青年基金课题一等奖,统一了全市侵权类案件的裁判标准;2022年,她主持的《构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及速裁机制研究》荣获全国二等奖;2024年,她主持的破产制度研究再获全省法院重点课题一等奖……这些成果并未止步于纸面,而是陆续转化为司法文件与工作机制,真切流淌进审判实践的脉络里。
法庭之外的温度
在国家法官学院贵州分院的课堂上,学员们都很喜欢刘益的课。作为兼职教师,她总能用鲜活的案例,将艰深法理讲得通俗而深刻。
“法官的职责,不仅在法庭之内,也在法庭之外。”刘益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推动完善犯罪记录封存等特殊保护机制;她走进中小学校园,用故事般的语言向孩子们传递法治精神;她担任普法讲师,让法律的声音传入更多角落。
2024年9月,刘益被任命为省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岗位变了,初心依旧。她继续深入推进民事审判工作和统一法律适用,努力让公平正义更快抵达每个角落。
而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于她,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她心中,“如我在诉”不仅是一句座右铭,更是近三十年法官生涯最真实的写照。“法律人须常怀敬畏之心。因为我们所处理的,不只是案件,更是他人的人生。每一位当事人来到法院,怀揣的都是最后的希望。我们怎能不慎重?”说这些话时,她的目光坚定而温暖,一如二十多年前,那个第一次走上审判台的年轻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