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平安贵阳
第04版:区域
第05版:消防周刊
第06版:法院周刊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交安
标题导航
独山县“四位一体”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荔波县法院执结百万执行款 当事人为表谢意赠锦旗
龙里县法院解开劳动关系迷局
法治春风润苗乡 惠水县法院“26℃温馨港湾”护未成长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执法监督的“探照灯”到复议治理的“解结绳”——
独山县“四位一体”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记者 罗翔
清晨的独山,薄雾还未散尽,独山县政务服务大厅的窗口已亮起暖灯,工作人员手边的法治建设学习纲要折着醒目的书角;田间地头,执法人员带着“执法监督观测点”台账,仔细核对涉农项目的执法流程;调解室里,一杯热茶、几句耐心的劝解,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土地争议双方,渐渐舒展了眉头……
这一幕幕日常场景,正是独山县以“四位一体”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注脚。从理论学习的“明灯”到依法决策的“安全阀”,从执法监督的“探照灯”到复议治理的“解结绳”,法治的温度正融入县域的每一寸肌理,为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理论铸魂:让法治思维成为干部“随身武器”
“今天会前先学民法典里关于行政行为的条款,大家结合上周处理的企业投诉案例,说说怎么用法律化解矛盾。”在独山县街道办事处会议室,每周一次的“会前学法”准时开始。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干部们摊开的学习清单上,148项应知应会法规条目旁,密密麻麻写着心得体会。“以前遇到群众上访,第一反应是‘怎么劝’,现在先想‘有没有法律依据’,这转变全靠常态化学习。”工作人员拿起笔,在“行政程序合法性”一条下画了个圈。
这不是独有的场景。近年来,独山县把法治理论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像为庄稼施肥一样,定期给干部们“充电”:81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62场法治专题讲座,邀请专家结合独山实际案例“以案释法”;3期法治专题研讨班,让干部们带着问题学、对着实践悟;4次行政执法专题培训,手把手教执法人员“如何依法管、怎样规范罚”。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记条文”到“用思维”,法治的种子在干部心中扎根,渐渐长成解决问题的“硬本领”。如今在独山,无论是项目审批还是群众纠纷,干部们开口先提“法律规定”,落笔先查“程序合规”,法治已成为最可靠的“随身武器”。
决策筑堤:让每一份文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
“这份《独山县乡村振兴项目管理办法》,要重点审查条款是否符合《乡村振兴促进法》,还有涉及村民补偿的部分,得对照《土地管理法》再核一遍。”深夜的独山县司法局会议室,灯火通明,法律顾问团队的5名成员围着文件,手里的红笔在纸页上不停标记。桌上的咖啡已经凉了,他们却丝毫不敢懈怠。这份文件关系到全县20多个乡村项目的推进,每一个条款都得“滴水不漏”。
这是独山县筑牢依法决策“防火墙”的日常。为了让行政权力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独山县专门出台《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办法》,把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拧成“一股绳”,像“质检员”一样盯着每一份决策文件、每一项执法决定。
两年来,他们累计出具审查意见4000余条,小到一份通知的用词,大到一个重大项目的合规性,都一一“挑刺”“把关”;在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上,严格走完“起草—审查—备案—公开—评估”五大程序,让全县备案合格率、及时率始终保持100%;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出台前,必须过“法制审核关”,法律顾问和执法监督机构“双向核对”,生怕漏掉一个风险点。“以前总怕决策‘踩红线’,现在有了这道‘防火墙’,心里踏实多了。”独山县发改局工作人员拿着刚通过审查的项目文件,语气里满是安心。
监督织网: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王师傅,今天来检查农资质量,我们邀请了镇里的执法监督联系点监督员一起,有问题您随时提。”在独山县基长镇的农资店里,当地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一边出示执法证件,一边递过《执法监督记录表》。旁边的监督员老张,手里拿着台账本,仔细记录执法人员是否亮证、是否告知权利、是否规范取样,这是独山县“伴随式”执法监督的常态。
为了让执法既“不越界”又“接地气”,独山县在9个镇设了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在10家重点企业设了“执法风险观测点”,还聘请10名社会监督员,像撒下一张“监督网”,把目光延伸到执法的每一个环节。
监督员们有的是企业员工,有的是村民代表,他们跟着执法人员跑田间、进车间,看执法是否规范、听群众是否满意;执法监督机构则定期组织卷宗评查,1200余件执法卷宗里,哪怕是一份笔录的签名、一个证据的标注都要仔细核对。
两年来,83次执法监督活动、258个整改问题、2条移交给纪委的信息,让这张“网”越织越密。“以前怕执法‘一刀切’,现在有监督员在,执法人员既讲规定又懂变通,我们经营也更安心。”农资店老板王师傅笑着说,去年一次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他的台账有疏漏,没有直接处罚,而是帮他整理规范,“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执法。”
复议解结:让争议化解在“家门口”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你们就帮我们把土地补偿的事解决了,太感谢了!”在独山县行政复议中心,村民陈大哥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此前,陈大哥家的土地因项目建设被征收,对补偿标准有异议,一度要提起行政诉讼。该复议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刻启动“复议+调解”模式,一边找相关部门核对补偿政策,一边耐心倾听陈大哥的诉求,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
这是独山县打好复议治理“组合拳”的一个缩影。为了让行政争议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县里创新推出“行政复议(诉讼)+行政(司法)调解+人民调解”模式,组建专业调解团队,把“调解”当成争议化解的“第一选择”。无论是土地征收、行政处罚,还是山林纠纷,工作人员都先坐下来听双方说,再用法律讲道理、用情理拉近距离。
两年来,10次案件研判会、20件成功化解的争议、24.2%的调解成功率,让不少群众少跑了“冤枉路”、少费了“冤枉心”。更难得的是,独山还注重“治已病”更“防未病”。通过分析复议案件,找出依法行政的“薄弱点”,及时发出行政复议意见书、执法监督意见书,让相关部门“举一反三”。“上次因为证据收集不完整被发了意见书,我们立刻组织培训。”独山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夕阳西下,独山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政务大厅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的最新数据;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翻看法治宣传册;企业车间里,老板正和员工讨论新出台的合规管理办法……从干部的“法治思维”到群众的“法治信仰”,从决策的“严谨规范”到执法的“刚柔并济”,独山县用“四位一体”的扎实举措,让法治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暖人心的行动、稳发展的基石。未来,这片土地上,还将继续书写法治赋能县域治理的新故事,让每一个独山人的生活,都因法治而更安心、更舒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