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修文县“四大创新”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党建+文化+机制+基层”探索县域法治新路径
  ■记者 付先锐 通讯员 李鹏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修文县紧紧围绕“法治修文”建设目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通过“党建领航、文化赋能、机制破题、基层扎根”四大创新举措,推动普法工作由“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党建领航 普法工作有了“主心骨”
  为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普法工作全过程,修文县逐步构建起“全域统筹、全链条责任、全要素保障”的工作机制。通过整合县委依治办与县法宣办的职能,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普法”格局。
  修文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以来,全县已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超过600场,累计培训干部突破一万人次。”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法治理念深入基层,提升了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
  “以前普法宣传总觉得是司法部门的事,现在不一样了,每个单位都要抓落实,责任更清晰了。”修文县龙场街道法治办相关负责人说。该县将普法工作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内容,建立专项调度和年度考核机制,5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余万元,为126个村(社区)配齐法治宣传栏、法律顾问、普法队伍、法律图书角和学法制度“五个一”工程,基层普法基础不断夯实。
  文化赋能 法治宣传更“接地气”
  修文县创新推动红色文化、阳明文化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在六屯镇大木村,法治文化长廊与红色教育基地有机结合,成为村民和游客学法、悟法的“打卡地”。
  “在这儿既能感受红色历史,又能学到法律知识,一举两得!”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法治宣传的形式,也更贴近群众生活,让普法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此外,修文县将阳明法治文化研究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规划建设阳明法治文化展陈馆和主题公园,推动“知行合一”理念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法治不仅要讲条条框框,更要讲文化、讲人心。”修文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创新 执法监督更“透明”
  为破解“决策不规范、执法不透明”等问题,修文县推出“1+4+N”法律顾问模式和“1+9+2”执法监督体系。修文县司法局牵头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专家论证等服务。2021年以来,共审查行政决策3818件、合同1500余份,参与重大信访调解196件。
  “以前老百姓对执法有疑虑,现在通过社会监督员机制,执法更规范了。”修文县社会监督员王女士说。该县整合人大、纪委监委、检察院等多方力量,开展联动监督,评查执法卷宗3000余件,整改问题447个,2024年行政复议败诉率从27%降至13.3%。
  基层扎根 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
  修文县推动普法宣传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实现“普法宣传、矛盾化解、法律服务、能人培育”四在基层,让法治力量真正下沉到村、惠及于民。
  在小箐镇岩鹰山村,“举证式”普法成为化解纠纷的“金钥匙”。通过聚焦真实案例、现场举证释法,该村成功调解多起土地纠纷,得到村民广泛认可。“法律顾问经常来村里,我们咨询法律问题更方便了。”村民王梅梅表示,这种“送法上门”的方式,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法律并不遥远。
  2021年以来,修文县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643件,成功率达92.5%。村(居)法律顾问累计入村1.5万余次,解答咨询3万次,修改合同400件。同时,全县培育“法律明白人”8000余人,涵盖乡贤、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基层法治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真正让普法工作“活”起来、“实”起来、“沉”下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修文经验”,为法治贵州建设提供了基层样本。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