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特别报道
第02版:特别报道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一村:改造日俘的“和平之所”
从反对战争到守望和平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反对战争到守望和平
和平村旧址纪念馆一角。
鹿地亘(1903—1982)本名濑口贡。日本大分县人。早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投身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1927年被捕入狱。1935年获释后秘密来到中国,与鲁迅成为至交,致力于《大鲁迅全集》的编译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转香港、武汉等地从事反战宣传。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在第三厅对敌宣传处工作,经常在电台作日语对敌广播,到俘虏营开展反战教育和赴战地作对敌喊话,影响甚大。是年11月到桂林,组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任负责人,主编《人民之友》杂志;组织日本反战士兵演出队,演出创作的反战日语话剧《三兄弟》;先后写作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和平村记》《我们七个人》、诗歌《送北征》《颂香港》、论文《所谓“国民公意”》等大量反战文学作品和时评,被称为“日本人民的代言人”。抗战胜利后,返回日本,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促进中日文化交流。1982年7月26日在日本逝世。
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部长周恩来和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战俘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镇远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2年6月,第三厅派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特别支部书记康天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改名大川,任《人民中国》总编辑)到镇远日俘所工作,任少校主任管理员。
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康天顺和管理人员坚持善待俘虏的原则,挖水井、修澡堂,建医务室,带领日俘上山挖野菜野果,下河游泳捕鱼,同时让日俘读书看报,开展多种体育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设法改善他们的伙食,还组织日俘到街市上去感受中国历史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当时,国际红十字会派员专程到这里考察,认为和平村优待俘虏,教育管理完善,俘虏的伙食比抗日前线中国士兵开得好,是人性化管理最好的收容所。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重庆总盟会负责人鹿地亘多次到镇远日俘所访问,他被这里的工作深深感动,撰写《和平村记——俘虏收容所访问记》一书,将这里的事实公之于众。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