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一路:物资运输的“生命通道”
晴隆县二十四道拐公路景色。记者 刘朝富 摄

抗战时期的“二十四道拐”。

驻军与沿线群众一起修路。

女学生们积极响应抗战号召,扛着锄头、带着背篼前往工地筑路。

  ■ 记者 张永霞 刘梦婷
  绝壁上的每一道急弯,都铭记着一段生死过往;石板上的每一道辙痕,都诉说着一个新生故事。
  在黔西南的苍茫群山之中,蜿蜒着一段蜚声海外的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它位于晴隆县南郊,原址古称“鸦关”,意为连乌鸦都难以飞越的天险。从山脚到山垭,直线距离仅350米,垂直高度却达250米。为缓解60度的陡坡,这段4公里长的公路以“S”形迂回盘旋而上,如一条巨龙攀附山脊。
  作为“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路段,抗战时期,无数军车由此跨越千山万壑,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前线,二十四道拐因此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如今,它不仅是镌刻历史的活化石,更成为带动地方振兴的黄金道。
  绝壁上的生命之路
  走进二十四道拐展览馆,大刀、工兵铲、背篼、扁担……一件件布满岁月刻痕的筑路工具静静陈列,仿佛仍带着当年的体温与泥土的气息。
  解说员肖然的声音缓缓响起,将游客的思绪轻轻拽回1935年的施工现场:“那时晴隆全县人口仅5万余人,可沿线各族人民却自带工具和粮食,翻山越岭奔赴工地。凭着这样一股劲,数万筑路人以血肉之躯与钢钎铁锤,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二十四道急弯,将350米的直线距离拉长为4公里的盘山险道,仅用9个月便修通了这条生命之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贵州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二十四道拐成了支撑抗战物资运输的“动脉之路”。尽管日军曾多次空袭,企图切断这条生命线,却因公路地势隐蔽、军民守护顽强,终未能得逞。整个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经此历史弯道运往重庆和前线。
  山路弯弯,挺直的是民族脊梁。这段被称为“史迪威公路”咽喉的险道,不仅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标志,更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遗迹里的赤诚守护
  时光流转,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价值愈发凸显。为保护这一珍贵遗迹,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法治保护成为关键力量。
  8月13日,“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司法保护基地”正式揭牌,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普安县人民法院、晴隆县人民法院、晴隆县人民检察院协同发力,以司法力量守护抗战遗址。
  “通过成立司法保护基地,发挥审判与法律监督职能,健全文物保护司法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做好文物保护的普法宣传、风险预警、修复治理等工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的法治化水平,为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等文物资源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晴隆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云表示。
  加强文物保护,对赓续历史记忆、弘扬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当地制定《晴隆县文物保护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晴隆县重点文物包保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将文物安全置于突出位置。同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17年争取上级资金640万元对公路进行基础性维修,2022年争取200万元开展安防工程。此外,通过完善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导览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加强周边生态保护等举措,让二十四道拐在苍翠群山中更显肃穆庄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晴隆县于2018年8月10日起对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实行封闭保护,禁止社会机动车辆通行,切实保障文物本体安全。
  多方合力,文脉得续。2006年以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后人回望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
  弯道间的幸福回响
  8月19日,站在观景台远眺,二十四道拐如一条银链缠绕于青山之间,弯弯相连、迤逦而上,于苍翠中勾勒出壮美而精妙的曲线。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打卡留念,来自武汉的李女士赞叹道:“这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一定要推荐朋友来!”
  美景带来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
  塘边寨村民李艳便是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2020年,她进入景区酒店工作,从昔日农活缠身的村民,蜕变为一名熟练的服务员。“以前扛锄头,现在穿工装,月薪3000多元,走路上班还能照顾孩子。”谈及这一转变,她感慨道,“感谢旅游公司这个大家庭。”
  据景区负责人薛家友介绍,像李艳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景区目前已吸纳三宝街道、塘边寨、沙子岭、蔡家村等周边村寨大量村民,从事驾驶、导游、保洁等工作,有效解决就业难题。同时,村民将房屋改造成民宿,辣子鸡等地方小吃畅销热卖,真正实现“风景”变“钱景”。
  近年来,晴隆县以二十四道拐为核心,推出汽车运动、自驾游、历史体验、研学等旅游产品,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基地。2017年,二十四道拐景区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数据见证发展:2024年,二十四道拐景区接待游客超13万余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性收入670万余元。曾经的盘山险道,正悠然奏响乡村振兴的崭新乐章。
  从烽火岁月的生命通道,到法治守护的历史印记,再到富民兴村的希望之路,二十四道拐的每一道弯,都承载着历史的深沉与未来的曙光,交织出一曲过去与现在的壮丽和声。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