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从“飞鸟不通”到万桥飞架
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平塘特大桥。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古人的诗句,描绘了黔道之难。
  在贵州的群峰之间,桥梁成了最便捷的通道。从明清石拱桥的斑驳拱券,到现代高桥的钢铁长虹,一座座桥如大地的筋骨,如文明的纽带,将喀斯特地貌上的阻隔轻轻叩开,也将这片土地的故事与精神,编织成一曲跨越数百年的“万桥飞歌”。而深河桥,便是这曲长歌中最动人心魄的一段旋律,它以“一桥双魂”的独特姿态,串联起贵州桥梁文化的过去与现在,诉说着“连接”与“突破”的永恒主题。
  历史的笔触,总在不经意间写下悲壮的转折。1944年的寒冬,当日军的铁蹄逼近西南,深河桥从“通达之桥”变成了“御敌之盾”。一声巨响,古桥断裂,湍急的河水与断桥残垣组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也击碎了日军北进的野心。那一刻,深河桥的意义被彻底重塑,它不再只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设施,更成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精神地标。
  从深河桥的石拱出发,沿着时光的轨迹前行,贵州桥梁文化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如果说古代的桥解决了“走得通”的问题,抗战时期的深河桥诠释了“守得住”的担当,那么当代的“万桥飞架”,则书写了“行得畅、连得广”的奇迹。在黔滇边界的北盘江上,北盘江大桥如一条钢铁巨龙,横跨在565米的高空,创造了世界最高桥梁的纪录。这些现代高桥、特大桥,面对溶洞、断层、陡坡等喀斯特地貌的“拦路虎”,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将“不可能”变成了“中国智造”的名片。
  站在如今的深河桥畔,远眺群山间的现代高桥,仿佛能看到数百年的时光在此交汇。古代石拱桥的“顺势而为”,深河桥的“绝境抗争”,当代高桥的“极限突破”,虽处于不同时代,却始终贯穿着同一种精神,那是贵州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是面对挑战时的敢为人先。从深河桥的一块青石,到北盘江大桥的一根钢索,贵州的桥承载的,不仅是行人与车辆,更是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以“连接”打破阻隔,以“创新”拥抱未来。
  万桥飞架,架起的是天堑变通途的希望;山河回响,回响的是贵州人永不停歇的奋斗之歌。当夕阳洒在深河桥的残垣与远处的现代高桥之上,金色的光芒将过去与现在轻轻缠绕,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飞架”,都是一次文明的跨越。而这份“连接”的智慧,这份“突破”的精神,也将随着贵州的桥梁,继续在时光里流淌,在山河间回响,书写更多属于这片土地的精彩篇章。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