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一桥:日军侵华的“地理终点”
空中俯瞰今日的深河桥。

1944年的深河桥。

1944年,美军战机起飞,对深河桥边的日军进行轰炸。

深河桥老照片。

  ■记者 罗翔
  在黔南州独山县的群峰环抱中,深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流淌,河上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深河桥,早已超越了建筑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终点见证者”,是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地标,如今更成为守护一方百姓、孕育特色产业的幸福之源,在岁月流转中,续写着从烽火岁月到产业兴旺的崭新篇章。
  战火硝烟洗礼
  骤雨初歇,独山深河桥下流水淙淙,石桥静卧,青苔斑驳,桥上的210国道车流如织。
  翻开独山历史的篇章,深河桥抗战遗址如同一座矗立的精神灯塔,既留存着烽火岁月的斑驳印记,也见证着代代相传的红色接力。
  走进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讲解员何立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展厅的寂静,缓缓叩开了历史沉重的大门,将参观者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以前总听老人们说‘好日子来之不易’,直到真正走进这段历史,才懂这话重逾千钧。”结束讲解工作的何立武望着深河桥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这座桥是日军走向失败的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深河桥抗战遗址参观,因此他更要认真地讲解,把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每天数遍、不厌其烦的讲解中,何立武始终坚持的,正是独山人对抗战精神与红色文化的铭记和传承。而这样的传承,在不同的日子里,也以不同的模样在不断“生长”。
  黔山肃立,深河呜咽。
  在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服务中心主任岑光礼站在一张地图前,声音低沉:“那是贵州近代史上黑暗的一页。”图上密布的箭头与模糊标注,将记者的思绪拉回1944年那个凛冽的寒冬。
  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展廊,一张泛黄素描仍在咆哮:布依族汉子卢永章怒目圆睁,高举斧头朝日军劈去。
  “这是独山人的血性!”岑光礼话语铿锵,“1944年冬,两个日本兵闯进屯脚寨作恶,卢永章二话不说,带着十几个乡亲,操起斧头柴刀直扑而上。”
  这样的故事,在1944年冬天的贵州山野间如星火燎原。
  ……
  据悉,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于200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19年的建设、升级改造,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贵州省以抗战为主题而修建完成的抗战遗址教育基地。
  成立至今,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先后举办过贵州省抗战胜利60周年、65周年、70周年等相关大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多批次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抗战亲历者、抗战家属后人、黄埔军校后人、专家学者等,他们或观史料、或瞻纪念碑,在共同的追思中,让这段抗战记忆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传播中沉淀得愈发厚重。
  如今,深河桥畔的烽火早已散尽,桥边的纪念碑前却常有群众敬献的鲜花。每一个独山人都深知,传承抗战精神的路还很长,但总有人愿意听、愿意讲、愿意做。而这座桥,也将继续承载先烈的精神,指引着后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这座桥,见证了日军入侵黔南的滔天罪行,也见证了中国军队和贵州各族儿女英勇抗日的光荣事迹。
  从1931年北大营的枪声,到1937年卢沟桥的烽火,再到1944年深河桥的爆破声,中国抗战的血路自北向南,最终在黔南的群山中迎来转机。
  产业深度融合
  红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更让深河桥周边充满了活力。在深河桥景区附近,不少村民开起了“抗战主题民宿”,民宿里的装饰融入了老军装、旧画报等元素,主人还会给游客讲述深河桥的历史故事;民宿餐厅里,独山坛子鱼、酸汤牛肉等特色菜肴香气扑鼻,食材多是村民自家种养的生态产品。“以前外出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开民宿,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比打工高!”民宿老板张大姐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每到节假日,这些民宿常常一房难求,游客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独山的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红色旅游的热度,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续写幸福篇章
  夕阳西下,深河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抗战遗址的纪念碑,也倒映着产业园里忙碌的身影、民宿前欢笑的游客。曾经阻断日军的深河,如今滋养着两岸的特色产业;曾经见证战火的土地,如今生长着希望与繁荣。
  深河桥依旧矗立在时光里,它不再只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提醒着我们,今日的产业兴旺、岁月静好,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它也激励着我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更昂扬的姿态发展特色产业,让深河桥畔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让这片英雄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秋风拂过深河桥,吹动了基地里的刺梨枝叶,也吹动了村民脸上的笑容。从抗战丰碑到产业兴邦,深河桥的故事还在继续,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重生,也见证着独山人在和平年代里,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篇章。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