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办篮球赛。 ■记者 姚强
“以前村里路难走、环境乱,想赚钱只能靠外出打工。现在不一样了,在家门口种辣椒、进车间务工,一年收入能多好几万,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遵义市播州区新民镇龙丰村村民张大姐在辣椒加工车间里一边分拣辣椒,一边笑着说道。
近年来,龙丰村紧扣“11258”工作思路,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红星自治示范村民组”建设为着力点,从建强党组织、壮大产业、优化治理三方面发力,实现民心从“散”到“聚”、群众从“穷”到“富”、村庄从“乱”到“美”的精彩蝶变,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红色引擎聚合力 干群关系从“散”到“聚”
龙丰村辖27个村民组998户3884人,耕地面积8442亩(其中稻田2582亩),人均耕地面积2.1亩。
“以前村民有诉求不知道找谁,村里事务没人主动管,干群关系总是‘隔一层’。”回忆起曾经的治理困境,龙丰村党总支书记感慨道。为破解这一难题,龙丰村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突破口”,构建起“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的组织体系,59名党员主动“亮身份、担责任”,通过“村支两委委员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党员带动增收、带头治理”的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政策、收集民意、化解难题。
不仅如此,村里还推选村级后备力量、村民组长、致富带头人等,组建5个“红星管事组”,每月定期召开议事会,从道路交通维护、消防安全巡查,到农业生产指导、矛盾纠纷调解,实现组内事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结合“力量下沉·网格赋能”行动,村里划分6个“1+1+N”网格(1名镇干部+1名村干部+N名志愿者),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2024年以来已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7个、调解矛盾纠纷13件,让村民的诉求“有处说、有人管、能解决”。
聚力产业造血群众 生活由“穷”到“富”
“种玉米、水稻,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跟着村里种辣椒,有企业保收购、有技术人员教技术,心里踏实多了!”正在辣椒地里忙活的村民李大哥说道。
为让村民摆脱“穷帽子”,龙丰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辣椒种植为主,黄桃、红菜苔种植为辅的产业格局。
为打消椒农顾虑,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多方考察,与贵州卓豪公司、新佳裕公司等签订种植和收购协议,从集中育苗、病虫害防治到辣椒加工,打造“一条龙”产业链。2024年,全村辣椒种植面积达2526亩,其中订单种植1500亩,产量1350吨,还培育出播州区保丰传统土坛糟辣椒加工厂,产值突破900万元。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村“两委”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微信群在线答疑等方式,为椒农提供技术支持。技术人员24小时在线响应,遇到复杂问题还会上门“一对一”指导。村里的乡村振兴服务点还帮椒农平价采购农用物资,2024年销售物资28万余元,比市场价低20%,为椒农节约成本约5.6万元。同时,培育出25名农村职业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村里建成了500平方米的辣椒加工车间,配备4台真空包装机,设置储藏间、配料间等功能区,不仅解决了辣椒收购、分选、粗加工难题,还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按30天收购期、每天80元工资计算,务工村民人均可增收2400元,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又能赚大钱”。
聚焦合力善治 村容村貌由“乱”到“美”
为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龙丰村创新推出“圆桌话家常”“龙丰夜话”等接地气的交流形式,在拉家常中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事迹,倾听群众诉求,引导大家主动参与乡村建设。
“以前村里想搞点建设,大家要么观望要么推脱,现在不一样了,都是主动出钱出力!”谈及村民思想的转变,龙丰村村干部深有感触。黄泥井组52户村民自发凑了13万元,建起了能跳舞、能议事的文化广场;下五龙组75岁的向选全老人,自掏6000余元修了600米机耕道,让周边10多户村民的70亩耕地告别“肩挑背扛”;上五龙组村民则凑了7万元,把废弃的五龙小学改造成村民议事室和辣椒收购点,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同时,龙丰村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红星自治示范村民组”建设为契机,一边推进“两改两治理”,让村庄环境焕然一新;一边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场所,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村里会在上五龙、黄泥井等村民组举办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唱歌、跳舞、拔河比赛轮番上演,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拉近了邻里距离。
此外,龙丰村还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媳”评选活动,把身边人的好故事、好家风搬上“宣传栏”,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并推行“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公益活动等都能赚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每年年底,村里都会举行积分兑换和典型表彰活动,2024年就有22户村民凭借高积分获得奖励。
如今,从“垃圾遍地”到“整洁有序”,从“精神空虚”到“文化充盈”,从“邻里疏离”到“和谐互助”,龙丰村以“合力善治”为笔,绘就了一幅“村美、人和、业兴”的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