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四维联动”守护梵净山
——绘就生态与发展“铜仁实践”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在黔东北大地,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云雾缭绕,黔金丝猴在林海间跃动,珙桐花随山风轻摇。“八五”普法期间,铜仁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治思想为指引,为这片“地球绿洲”量身打造“立法引领—司法护航—执法联动—全民共治”四位一体保护体系,用“四维联动”织密生态保护网,让梵净山在法治守护下实现生态与旅游的双向奔赴,走出了一条自然遗产保护的“铜仁实践”。
  立法引领:为青山立“规矩”保护有章法
  “以前担心保护政策‘一刀切’,现在知道协调区能留宅基地,咱们守着青山也能过好日子!”家住梵净山第二、三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家族村民杨大爷,指着墙上的《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宣传画感慨道。这份让村民安心的条例,正是铜仁市为梵净山量身定制的“法治盾牌”。
  为筑牢保护根基,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10部地方性法规,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法规体系。其中,《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首创的“三级保护区”制度,更是破解了“保护与民生”的难题——核心区“铁腕守护”,禁止任何开发;缓冲区“限量发展”,严控建设强度;协调区“民生优先”,预留村民宅基地,让生态保护不再与百姓生活“对立”。
  不仅如此,铜仁市还精准打通法律执行的“堵点”:出台《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释义,让基层执法者有章可循;梳理权责清单,明确各部门“该干什么、该担什么责”,避免“九龙治水”却“无人负责”。
  此外,还将当地将苗族“榔规”、土家族“家规”、侗族“侗款”里的生态智慧融入现代治理,在周边69个行政村制定“村民环保公约”。松桃自治县“砍一杉种十杉”的古老约定,如今成了村民自觉遵守的规矩,让梵净山的保护多了份“乡土温度”。
  司法护航:为生态亮“利剑”修复有实效
  几年前,一起“梵净山崖柏盗挖案”的判决,让“破坏生态要买单”的理念深入人心。几名被告人因盗挖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崖柏,不仅被追究刑事责任,还被法院判令补植500株树木。这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典型案例的案件,正是铜仁市生态司法保护的生动缩影。
  为守护梵净山的生态安全,铜仁市专门设立梵净山环保法庭,创新“三审合一”审理模式——将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统一交由该法庭审理,打破传统办案壁垒,让刑事追责、民事赔偿与行政监督“同频发力”。考虑到生态案件的专业性,法庭还聘请林业、环保领域专家担任陪审员,让每一份判决都经得起科学检验。
  面对破坏生态的行为,铜仁市从不“手软”:非法捕捞、盗伐林木、伤害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不仅要面临刑事处罚,还要依法承担惩罚性赔偿。此前备受关注的“金顶刻字案”中,当事人因在梵净山金顶岩壁刻字,被判处12.4万元赔偿,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更具温度的是,铜仁市还探索“司法+替代性修复”机制:被告人可以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参与生态管护劳务代偿等方式,弥补对生态的伤害。在梵净山脚下,曾因盗伐林木被处罚的村民,如今化身“生态修复员”,在补种的杉树林里巡护;曾非法捕鱼的渔民,主动参与增殖放流,看着鱼苗游向锦江……司法不再只是“惩罚”,更成了引导公众守护生态的“桥梁”。
  执法联动:一张“立体网”护住绿水青山
  “以前总有人偷偷进山砍树,现在各部门联合一起管,再也没见过这种情况了!”说起梵净山的变化,周边村民老张感慨道。这背后,是铜仁市“1+N”联合执法体系的坚实支撑。
  为破解保护管理中的“单打独斗”难题,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动牵头,联合铜仁市公检法司、林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建起联席会议制度——每月一碰头,每季一研判,曾经的“难点”“堵点”在多方协作中逐一化解。“八五”普法期间,37次针对违规建房、偷砍盗伐的联合巡查,76件违法行为的严肃处理,4次协同打击违法犯罪的行动,不仅让破坏林业资源的案件一年比一年少,更让“保护梵净山”的法治意识深植在周边群众心中。
  如果说“1+N”联合执法是守护梵净山的“重拳”,那五级网格防护体系就是覆盖全域的“细网”。从管理局班子到护林员,“包总站、包乡镇、包村、包片、包山头”的责任链条,把100余名重点人员、3600余座坟头的监管责任精准落到每个人身上。加上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24小时监测火情,以及2024年33890人次的巡护、16万公里的足迹、3000余份森林防火责任书,这张“人防+技防”的防护网,让梵净山全年实现森林火情“零发生”。
  就连景区旅游,也有“监管护航”。围绕“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的部署,梵净山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督、应急管理等部门,2024年开展9次景区联合检查,从运营合规到服务质量,从安全生产到生态保护,全方位守护游客的“安心之旅”。
  全民共治:一股“内生力”激活保护热情
  “保护梵净山,不只是干部的事,我们老百姓也能出份力!”在梵净山脚下的“垃圾兑换超市”里,村民李阿姨用攒下的“生态积分”换了一袋洗衣粉,脸上满是笑容。这是铜仁市创新“生态积分制”的生动场景——以“一户一档”记录村民的保护行为,捡垃圾、护林木、举报违法行为都能换积分,再到“超市”兑换生活物资。自该制度推行以来,村民举报违法线索增长了40%,“人人护山”的氛围越来越浓。
  这份热情的背后,还有党建联盟的“凝聚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牵头,把3个县10个乡镇69个村的党组织,以及市直部门、企业的党组织拧成“一股绳”,通过“一任务三要点四清单”的机制,定期商量解决保护难题。曾经隶属不同地方、掌握不同资源的力量,如今都朝着“守护梵净山”的同一个目标发力,让依法治理的合力越来越强。
  更有意思的是,梵净山还把“普法”藏进了旅游里。景区里的“法治打卡点”“法治文化长廊”,用“江小喵”AI形象展示普法漫画;游客拿到的“法治祈福签”、参与的“法治游园会”,还有能查文旅信息、享法治服务的“梵净法治云驿站”,让大家在游玩中就能学到保护知识。尤其是“抹法之道”体验之旅,把抹茶制作的“筛、击、融、敬”,和法治精神的“求真、平衡、共识、敬畏”对应起来,游客在亲手制茶时,不知不觉就读懂了“保护梵净山”的深层意义。
  如今走进梵净山,97%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满眼皆绿,98%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让呼吸都带着清甜,100%达标的地表水倒映着蓝天,黔金丝猴的种群增长了15%,还新发现了5种珍稀植物……这片绿水青山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展现生机。
  生态好,百姓的日子也更红火。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1.2万人靠着生态旅游找到工作,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5%,涉旅纠纷下降60%。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这里实现了“三赢”。
  未来,铜仁市还将继续深化这份“法治护航”的实践,让梵净山的故事更精彩,也为全国自然遗产保护提供更多“铜仁智慧”。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