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让普法教育“走新”更“走心”
——贵州以多元创新推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走深走实
在玉屏自治县黔东民族寄宿制中学,检察干警通过VR游戏互动方式给学生讲解禁毒知识。 通讯员 胡攀学 摄

  ■ 记者 张永霞
  盛夏八月,在贵阳中科工程技工学校的教室里,修文县人民法院干警以“家教守护花季法治护航青春”为主题,为2025届新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普法课。通过快问快答、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深刻认识到触碰法律红线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颗颗法治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
  这是贵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一个生动场景。近年来,全省各地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互动课堂、智慧普法、法治童谣等多元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当我戴上手铐的那一刻,才明白自由的可贵……”8月8日,贵阳市南明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内,小王充满悔意的话语,让在场学生们深受触动,陷入沉思。这种“现身说法”的沉浸式教育,正是贵州在普法形式创新上的大胆尝试。
  过去,普法教育往往是单向的灌输,学生们被动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如今,贵州以科技赋能、文化融合、角色代入为突破口,推动普法教育从枯燥的单向说教向沉浸式体验转变。
  在三穗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科技的力量让普法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们佩戴上智能手环,就能开启一场奇妙的“人生抉择剧场”之旅。当选择违法路径时,手环会触发震动反馈,虚拟手铐也会随之出现,带来强烈的警示;而选择守法路径,则能点亮“法治星图”,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在“禁毒警示舱”里,学生只需用手触碰虚拟毒品模型,手臂皮肤便会通过微电流模拟产生溃烂的麻痒感,让学生直观而真切地感受毒品的危害。
  盘州市则另辟蹊径,构筑起集“青少年智慧普法E站试点”“智能普法机器人”“线上法律服务”为一体的青少年“智慧普法”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网络,将法治知识精准送达青少年身边。
  而在桐梓县,法治教育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入人心——法治童谣。当地将法治知识、禁毒知识巧妙地编成童谣,引入课堂。孩子们在欢快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法律要点,再加上禁毒图片和毒品样品的展示,让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远离毒品的坚定意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受孩子们喜爱,也让法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贵州各地还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更多接地气、有活力的普法实践——
  石阡县人民法院“小满家”工作室推出雨伞、笔记本、帆布包等系列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周边产品,通过在这些物品上印制趣味法律图案和普法标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同时,推出“小满家银票”激励机制,学生完成“小满普法课堂”上布置的各类学法任务,或在模拟法庭中表现优异、主动参与校园普法宣传、撰写学法心得等,可解锁“银票”兑换心仪礼品,增强了学法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黎平县人民法院、检察院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学生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法庭审理案件,沉浸式感受法律的庄重与威严。
  惠水县人民法院宣讲团立足青少年身边案例与审判实践,将“我讲你听”升级为“你点我讲”,通过互动问答、法条解析、以案说法等方式,开展“双语普法”“法治大课间”“应急处突技巧”等定制化内容,让普法更对味、更入心。
  黔西南州公安局、州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州教育局等部门以“6·26”国际禁毒日为契机,在兴义市第二中学举行禁毒宣传活动暨文艺汇演,通过禁毒公益短视频展播、文艺演出、禁毒宣誓、现场宣传等多元形式,向青少年传递“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
  一项项富有特色的普法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法”的魅力。如今,法治宣传教育更加有声有色、入脑入心,法治的种子已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引导青少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近年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举行“学宪法讲宪法”演讲、建立“法治教育基地”、组织模拟法庭、进行法治宣传实践以及设置“法治走廊”展板、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图书角等多种方式,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不断丰富青少年学法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从课堂到校园,从家庭到社会,贵州正以持续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教育体系。当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条成长之路,青少年必将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中,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