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摒陋习 减赘负 树新风
习水“三聚三抓”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习水县二郎镇莫洛村联合组召开群众议事会。

  ■ 记者 姚强
  “以前一年光随礼就得花几千块,还总为赶酒席耽误打工,现在好了,除了红白事,其余都不办酒,省心又省钱!”近日,习水县温水镇村民李大叔算起“人情账”时满脸笑意。
  这一喜人变化,源于习水县围绕“三聚三抓”,以党建为引领、村(组)规民约修订为突破口推进的农村移风易俗行动,一场“摒陋习、减赘负、树新风”的文明新风乡村革命,正春风化雨般重塑习水乡村风貌。
  聚力支部当“领航员” 抓治理“主心骨”
  “要改陋习,得先把组织建起来、责任扛起来。”这是习水县推进移风易俗的核心思路。在治理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等问题上,习水县始终把基层党组织的“头雁”作用放在首位。
  各村党组织迅速成立滥办酒席治理工作组,由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网格员、退休干部等共同参与,构建起“支部引领、书记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以村民组为单元成立议事会,组织群众算“人情账”、谈“酒席害”,一步步厘清违规办酒范围,把“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的规矩定在明处。
  党员干部更是冲在一线作示范。习水县明确要求乡村党员干部带头不办、不参与违规酒席,还要主动劝导亲友抵制不良风气。若党员违反规定,将面临通报批评、组织处理;遵守酒席管理民约、积极参与监督的党员,会被纳入积分管理给予激励。在东皇街道图书村,党员王大姐不仅自己拒绝了孩子的“升学酒”,还说服弟弟取消了“乔迁酒”,王大姐说:“党员就得带好头,不能让老规矩拖了大家致富的后腿。”
  为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各村党支部还活用“三会一课”、院坝会、村村通广播、村民微信群等平台,反复宣讲滥办酒席的弊端,倡导“红白事简办、其他事不办”。如今走在习水的乡村,“少办一桌酒,多存一笔钱”的标语随处可见,文明办酒的理念已渐渐融入村民生活。
  聚力群众做“主人翁” 抓自治“源动力”
  “规矩是给大家定的,得我们自己说了算!”在习水县大坡镇裕民村的村民议事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酒席管理公约的修订细节。
  移风易俗不能“一刀切”,必须让群众成为主角,才能让制度真正落地。在修订村(组)规民约过程中,习水县坚持“民事民议、广纳民意”,依托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把话语权交给群众。
  不少村民坦言,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一年来回赶酒席不仅要花几万块,还耽误挣钱,“除了婚丧嫁娶,其他酒席真该取消!”围绕酒席范围、规模、礼金上限等关键问题,一场场村民议事会开得热火朝天,最终形成的管理公约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贴合各村实际。
  管理公约定好了,监督落实是关键。各村村民组推选3至6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村民办酒前必须向理事会报备,理事会成员会到现场监督,确保不超标、不违规。要是有人违规办酒,不仅会被批评教育,还可能被“黑榜”曝光,甚至取消评优资格。
  与此同时,正向激励也同步推进。大坡镇裕民村、二里镇井坝村等村庄,为遵守规定的家庭授予“文明家庭”“移风易俗示范户”称号,在村集体福利分配、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在习水县,“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尚正悄然形成,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移风易俗的队伍中。
  聚力“四项措施”立标尺 抓疏堵解民忧
  “不是不让办酒,是要办得合理、办得省心。”习水县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始终坚持疏堵结合,用“四项措施”为酒席操办划清红线、定下标尺。
  划定“禁止线”,堵住“无事酒”漏洞。通过群众共同商议,习水县明确划定酒席“红线”:除婚丧嫁娶外,严禁操办生日酒、满月酒、升学酒、乔迁酒等一切以敛财为目的的“无事酒”。“以前一年要赶十几场‘无事酒’,随礼少则两百,多则上千,压力太大了。”温水镇村民王阿姨说,现在没了这些“人情债”,一年能省下近万元。
  严把“控量关”,杜绝铺张浪费。对于允许操办的婚丧嫁娶酒席,习水县倡导群众自主约定规模:控制用餐桌数、设定礼金上限、减少菜品数量,甚至对电子花圈、烟花燃放等“面子工程”也明确限制。在大坡镇裕民村,村民们约定婚礼不搞低俗艺演、葬礼压缩烟花用量,“以前办酒比排场,现在比节俭,大家心里都轻松。”该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李大爷说。
  开通“疏导渠”,关照特殊需求。考虑到特殊家庭的实际情况,习水县在公约中预留“特殊通道”:若农户十年未办酒、未来五年无婚丧嫁娶需求,可在与红白理事会协商一致后,通过家庭聚会、简餐等形式,等量收回周期内送出的礼金。“这个规定特别贴心,既不让老实人吃亏,也没打破‘无事酒’的规矩。”二里镇村民赵先生说,他身边有两户特殊家庭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还主动当起了公约监督员。
  打好“减负牌”,回归文明本质。“红事不超2天,白事不超3天”“礼不过百”,这些约定在习水各村已成常态。官店镇里师村更是将已故老人除灵做斋的习俗从“十天半月”压缩到3天以内,“以前办白事又累又费钱,现在简化流程,既守住了孝道,又减轻了负担。”该村村民刘大姐说。
  制度管酒见实效 干群同心促振兴
  从“人为止酒”到“制度管酒”,习水县的探索不仅破解了酒席乱象,更拉近了干群关系、转变了群众观念,让乡村文明新风有了长效保障。
  在修订《村(组)规民约》的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村组,通过座谈会、登门拜访等方式,与提调官、老党员、群众代表等开展3至6轮次沟通。“干部跟我们算‘人情账’‘浪费账’,帮我们看清滥办酒席的危害,这样定出来的规矩,我们服!”东皇街道图书村村民说,多轮互动让大家从“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
  当前,越来越多群众主动践行新风尚。试点村组回访显示,不少特殊家庭自愿放弃“特殊通道”,还主动监督他人遵守公约;有的村民办婚丧酒时,不仅压缩规模,还恢复了“拜周堂”等传统礼仪,摒弃低俗环节。“现在大家都觉得,省钱省事的酒席才体面。”大坡镇裕民村党支部书记说。
  调研显示,习水规范酒席后,同类婚丧酒较以往减轻3万至6万元不等的负担。“以前办酒是‘打肿脸充胖子’,现在省下的钱能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买营养品,日子过得更踏实了。”温水镇楼底村村民李大叔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如今的习水,滥办酒席少了,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这场以制度为基、群众为主的乡村文明革命,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力。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